233У- мʦмʦ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经济师>专业知识与实务>金融

2016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第九章核心考点

2016年9月27日来源:来源:233网校网校课程 在线题库评论
导读:2016年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第九章核心考点为理解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性质、职能和业务,分析货币政策体系,理解金融监管的性质、目标、基本原则和金融监管理论,分析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分析金融监管的框架和内容。中级《金融》VIP题库考前必刷774道高频考题,立即查看>>

第二节 货币政策体系

一、金融宏观调控与货币政策概述

1.金融宏观调控

(1)宏观调控的概念

宏观调控是国家的经济职能,是国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具体而言,就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宏观经济变量比如税率、利率、汇率、价格、就业等,以促进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2)宏观调控的特点

①主要是针对经济的短期运行,解决经济周期波动,主要手段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②与政府管制的相同之处:都是由政府及有关部门实施和操作的;与政府管制的不同之处:宏观调控主要是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手段,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行为选择,以熨平经济波动,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而政府管制主要是运用行政权力,直接限制微观主体的市场行为。

③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不是对立的。

(3)金融宏观调控

金融宏观调控是以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为主体,以货币政策为核心,借助于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影响社会总需求进而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机制与过程。

金融宏观调控存在的前提是商业银行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实行二级银行体制。

金融宏观调控的类型有计划调控、行政调控、法律调控和政策调控四种。前两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后两者是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

2.货币政策及其特征

(1)货币政策的含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政策、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的范围,广义上包括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所采取的影响货币供给数量的一切措施。狭义上,主要是围绕货币的发行与调控,货币量与产出、收入、价格、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变量的联系与影响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2)货币政策的基本特征

①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

②货币政策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③货币政策主要是间接调控政策;

④货币政策是长期连续的经济政策。

(3)货币政策的类型

①扩张型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扩大→刺激经济增长。

主要措施包括:

a.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应量;

b.降低再贴现利率→商业银行增加再贴现→增强对客户的贷款、投资能力→增加货币供应量;

c.公开市场业务:多购进证券→增加货币供应。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用“道义劝告”方式来影响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增加放款,以增加货币供应。在我国,扩张型货币政策常表现为扩大贷款规模。

②紧缩型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量→利率升高→抑制投资,压缩总需求→限制经济增长。

措施是扩张型货币政策中所采用措施的反向操作。

③非调节型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把货币供应量固定在预定水平上。由于货币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长期性和对利率波动不予调节可能带来损失的确定性和即期性,各国一般不采用这种货币政策。

④调节型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的经济目标和经济状况,不断地调节货币供应量。实践中,大部分国家采取这种类型的货币政策。

3.金融宏观调控机制

(1)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构成要素

金融宏观调控市场机制过程包括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机制。金融宏观调控的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启动调控工具到政策目标实现的自然过程;而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是利用传导机制的内在联动关系。

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框架和构成要素、每一构成要素的功能特性如图9-1所示。

2.png

 

图9-1金融宏观调控框架与要素

(2)金融宏观调控的领域和阶段

在金融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的传导和调控机制过程经历两个领域和三个阶段。

①两个领域

a.金融领域:货币政策首先改变的是金融领域的货币供给状况,这一过程发生在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是以基础货币变动引起货币供求变动的报考过程。

b.实物领域:发生在从货币供给变化到实现央行的四大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②三个阶段

a.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对一阶变量基础货币的直接控制;

b.基础货币的变化通过商业银行信贷行为对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产生间接控制作用;

c.由二阶变量货币供应量变化间接影响实现货币政策终目标。

4.一种新的货币政策框架:通货膨胀目标制

(1)定义

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中央银行直接以通货膨胀为目标并对外公布针对该目标的货币政策制度。政策核心是以确定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货币政策目标或一个目标区间。货币政策目标的本质是将金融宏观调控对象物价化,反通货膨胀成为货币政策的实质内容。

(2)实施条件

①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②货币政策的高度透明度;

③利率的市场化;

④浮动汇率制。

(3)特点

①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承诺维持一个具体的长期通货膨胀水平,长期价格稳足将是压倒一切的首要的政策目标。

②在长期通货膨胀目标值的约束下,为达到产出稳定等其他目标,中央银行短期内拥有采取灵活政策的权力。

③通货膨胀目标制要求货币政策决策者保持实质性的开放和透明。

二、货币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1.货币政策的终目标

(1)终目标体系

一般将货币政策的终目标确定为以下四个:

①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物价总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显著的波动,进而维持国内币值的稳定。物价稳定一般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各国一般以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物价稳定状态,认为物价上涨率在4%以下就是比较合理的。

②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充分就业不等于社会劳动力100%就业,通常将摩擦性失业(由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性原因而造成的失业)、自愿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两种失业排除在外。

判断中央银行充分就业的目标是否实现,一般是以劳动力的失业率来衡量。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西方国家的多数学者认为5%以下的失业率即为充分就业。

【例9.4】在经济学中,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100%就业,通常将(    )排除在外。

A.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B.摩擦性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C.周期性失业和自愿失业

D.摩擦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答案】A

【解析】充分就业是指有能力并愿意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在经济学中的充分就业并不等于社会劳动力的100%就业,通常是将两种失业排除在外:①摩擦性失业,即由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或季节性原因而造成的失业;②自愿失业,即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而造成的失业。

③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国民生产总值要求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不能停滞,更不能出现负增长。是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而设置的宏观经济目标,与充分就业目标之间关系密切。

衡量指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资本量、劳动生产率、投资等因素。

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以其所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创造和维持一个适宜经济增长的货币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增长。

④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一国国际收支中的收入和支出处于基本持平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可分为静态平衡和报考平衡。静态平衡是指以一个年度周期内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报考平衡是指以一定时期(如3年、5年)的国际收支平衡为目标的平衡。

在开放型经济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将对一国国内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生较大影响,需要借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加以解决。

(2)货币政策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难以同时实现四个政策目标。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澳大利亚著名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通过研究1861~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与物价变动的关系,得出了结论:失业率与物价上涨之间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关系可用图9-2来表示。

3.png

 

图9-2菲利普斯曲线

中央银行在决定货币政策的终目标时,或者选择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或者选择通货膨胀较高的充分就业,或者在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的两极间相机抉择。

②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稳定物价要求中央银行收紧银根、压缩投资需求、控制货币量与信用量;而经济增长则要求增加投资,充分就业也要求增加投资量以吸收更多的劳动力。

③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问的矛盾

处于通货膨胀中的国家,国内利率往往比较高,容易引起外国资本流入。平衡了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有利于保持汇率的稳定;资本大量流入弥补了可能发生的贸易逆差,有利于维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因此,尽管通货膨胀不利于稳定物价,却平衡了国际收支。

④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经济增长带动进口增加,出口产品面临由于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需求,如果进口的增长快于出口的增长,就有可能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同时,增加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在国内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外资流入可能会造成资本项目出现顺差。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收支失衡,但不能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共存。反之,则相反。

【例9.5】货币政策的终目标着眼于解决宏观经济问题。货币政策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是指(    )。

A.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C.国际收支平衡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

D.经济增长与稳定物价之间的矛盾

E.国际收支平衡与稳定物价之间的矛盾

【答案】BDE

【解析】货币政策终目标之间的矛盾性包括:①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②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③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④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

2.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能够通过金融途径影响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经济手段。主要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工具)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

(1)存款准备金政策

①定义

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规定或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率,以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改变货币乘数,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政策。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猛烈的工具之一。

②主要内容

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的构成及其提取的时间。

③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a.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按存款创造原理,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负相关。

b.对超额准备金的影响。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时,一部分存款准备金转化为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的增加使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增强;反之,则相反。

c.宣示效果。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说明信用即将收缩,利率随之上升,公众会自动紧缩对信用的需求;反之,则相反。

④优点

易实施;作用迅速;影响力大。

⑤缺点

a.作用猛烈,缺乏弹性,不宜作为日常调控货币供给的工具,固定化的倾向;

b.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额准备金的影响。

【例9.6】下列说法中,不属于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的是(    )。

A.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B.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迅速

C.作用猛烈,缺乏弹性

D.对松紧信用较公平

【答案】C

【解析】C项,是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缺点之一。

(2)再贴现政策

①定义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户贴现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是中央银行早拥有的也是现在一项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②主要内容

a.调整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借贷中央银行资金的成本;

b.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③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a.借款成本效果。即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经济变量。

b.宣示效果。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表示货币供应量将趋于减少,市场利率将会提高,人们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所造成的收益减少,可能会自动紧缩所需信用,减少投资和消费需求;反之,则相反。

c.结构调节效果。可以采取的措施有: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以支持或限制不同用途的信贷;按国家产业政策对不同类的再贴现票据制定差别再贴现率。

④作为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前提条件

a.要求在金融领域以票据业务为融资的主要方式之一;

b.商业银行要以再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借款;

c.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

⑤优点

a.有利于中央银行发挥后贷款者的作用;

b.比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更机动、灵活,可调节总量还可以调节结构;

c.以票据融资,风险较小。

⑥缺点

主动权在商业银行,而不在中央银行。

(3)公开市场操作

①定义

公开市场操作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国债或中央银行票据等有价证券,影响货币传位量和市场利率的行为。它是目前发达国家运用得多的货币政策工具。

②作用于经济的途径

a.通过影响利率来影响经济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货币供应扩大→利率下降→投资增加→经济扩张;反之,则相反。

b.通过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来影响经济

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证券→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应按乘数扩张→经济增长;反之,则相反。

中央银行买进一般公众的证券→公众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增加→货币供应按乘数扩张;反之,则相反。作用相比中央银行买进商业银行证券的作用较小。

③条件

a.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都须持有相当数量的有价证券;

b.要具有比较发达的金融市场;

c.信用制度健全。

④优点

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富有弹性;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稳定证券市场。

⑤缺点

时滞较长;干扰其实施效果的因素多。

【例9.7】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之一是(    )。

A.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

B.对商业银行具有强制性

C.时滞较短,不确定性小

D.不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

【答案】A

【解析】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对买卖证券的时间、地点、种类、数量及对象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故具有以下优点:①主动权在中央银行,不像再贴现那样被动;②富有弹性,可对货币进行微调,也可大调,但不会像存款准备金政策那样作用猛烈;③中央银行买卖证券可同时交叉进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货币政策,可以连续进行,能补充存款准备金、再贴现这两个非连续性政策工具实施前后的效果不足;④根据证券市场供求波动,主动买卖证券,可以起稳定证券市场的作用。来源23 3网校

(4)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①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对于某些特殊领域实施调控所采取的措施或手段,根据需要选择运用。这类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a.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或证券交易所对交易者信用贷款或抵押贷款占证券交易额的比例,以控制流向证券市场的资金,抑制过度投机。

b.消费者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以抑制或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影响经济。

c.不动产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就金融机构对客户购买房地产等方面放款的限制措施,抑制房地产及其他不动产的交易投机。

d.优惠利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对农业、能源、交通和出口加工业等所采取的优惠措施。

②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具体包括:

a.贷款限额。即中央银行可以对各商业银行规定贷款的限额,以控制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也可规定商业银行某类贷款的限额,以控制某些部门发展过热。

b.利率限制。即中央银行规定存款利率的上限,规定贷款利率的下限,以限制商业银行恶性竞争,造成金融混乱、经营不善而破产倒闭,或牟取暴利。

c.流动性比率。即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全部资产中流动性资产所占的比重。商业银行为了达到流动性比率,必须缩减长期放款,扩大短期放款和增加应付提现的资产。

d.直接干预。即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进行合理干预。

③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

具体包括:

a.道义劝告。中央银行利用其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声望,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劝其遵守政策,主动合作。

b.窗口指导。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指导”执行。

优点:比较灵活,节省费用。

【例9.8】下列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直接信用控制的是(    )。

A.道义劝告

B.贷款限额

C.利率限制

D.流动性比率

E.窗口指导

【答案】BCD

【解析】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控制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直接信用控制包括:①贷款限额;②利率限制;③流动性比率;④直接干预。AE两项属于间接信用控制。

三、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中介指标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

货币的传导机制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或手段影响中介指标,进而对总体经济活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过程的机能。

(1)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①思路

其初的思路可归纳为: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M,改变了利率r,而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变化,而投资的增减则会进一步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直观地用符号表示为:

M→r→I→E→Y

仅从局部均衡的角度,显示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

②内容

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凯恩斯学派一般均衡分析的内容如下:

a.如果产出水平不变,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下降→刺激投资→总需求增加→产出和收入增加。这是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作用,也是局部分析。

b.如果没有新增加的货币供给,产出和收入的增加→货币需求增加→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

c.利率的回升→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收入减少→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利率回落。这就是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往复不断相互作用。

d.循环往复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同时满足货币市场均衡和商品市场均衡。

凯恩斯学派在货币传导机制的问题上,的特点就是非常强调利率的作用。

(2)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则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

M→E→I→Y

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导机制中不起主导作用,而是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发挥着直接作用。货币供应量对名义收入的具体影响过程如下:

①M→E表示的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支出。其原理是:

a.根据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有其内在的稳定性。

b.货币供给,在现代货币制度中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主义将其视为外生变量。

c.货币供给增大,需求不变→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利率下降→公众支出增加。

②E→I表示的是变化了的支出用于投资的过程,货币主义者认为这是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过程如下:

a.超过意愿持有的货币即大于既有需求的货币供给,可购买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进行人力资本的投资。

b.货币持有者对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以及人力资本的投资会引起这些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动,从而对其资产的需求发生变化。

c.上述过程的结果必然会引起资产结构的调整,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又会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d.名义收入Y,Y是价格和实际产出的乘积。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供给短期内对实际产量、价格水平两方面均可发生影响;但长期则只会影响物价水平,即货币是中性的。

【例9.9】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认为,货币供应量影响国民收入的传导机制是(    )。

A.M→r→I→E→Y

B.M→E→Y

C.M→I→r→Y

D.M→E→I→Y

【答案】D

【解析】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包括:①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又称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供应量变动直接影响名义国民收入,用符号表示就是:M→E→I→Y;②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指货币政策的作用首先是改变货币市场的均衡,然后改变利率,进而改变实际资产领域的均衡,即M→r→I→E→Y。

2.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指标。

(1)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①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含义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目标变量(终目标)之间的变量指标。又称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中间变量等。

②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功能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以下三种功能:测度功能、传导功能、缓冲功能。

③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标准

必须具有内生性,即必须是反映货币均衡状况或均衡水平的内生变量;另外还必须具有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a.可测性。可测性是指中央银行所选择的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的变动情况能够被迅速、准确地观测。

b.可控性。可控性是指作为中介目标的金融变量能够被中央银行所控制。

c.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中介目标的变动与货币政策终目标的实现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2)货币政策可供选择的中介目标

①利率

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主要是指中长期利率,这是凯恩斯学派所极力推崇的。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理由是:可控性强;可以随时进行分析和调整;与终目标的相关性强。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利率具有复杂性、易变性、利率调整的时滞性,特别是真实利率所具有不易测量的性质,这些都使得利率难以成为理想的中间目标。

②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所推崇的中介目标,也称总量目标。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由是符合:可测性;可控性。至于相关性,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问题就是指标口径的选择。

现代货币主义主要以反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提出“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将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间目标,主张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比率上。

目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面临的问题是:货币的范围逐渐扩大并有超出中央银行控制的趋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也在逐渐破裂。

【例9.10】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主要不足是(    )。

A.内生性太强

B.可测性欠佳

C.相关性欠强

D.可控性欠佳

【答案】C

【解析】通常而言,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体系一般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也称总量目标,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所推崇的中介目标。其能够成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因为其符合中介目标的标准:①可测性;②可控性;③相关性。目前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所面临的问题是: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货币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并有超出中央银行控制的趋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活动之间的稳定关系也在逐渐破裂,例如金融资产的财富效应会刺激人们的需求欲望,导致总需求的扩大,而这是中央银行所无法控制的。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指标的相关性较低。

(3)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

操作指标也称近期目标,介于货币政策工具和中介目标之间。中央银行正是借助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操作指标,进而影响中介目标并实现货币政策的终目标。

操作指标的选择同样要符合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另外,还取决于中介目标的选择。从主要工业化国家中央银行的操作实践来看,被选作操作指标的主要有:

①短期利率

即能够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变动灵活的利率。主要是使用银行问同业拆借利率。

手段: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窗口。

优点:可测性很好;较强的灵活性。

的问题:利率对经济产生作用存在时滞;容易形成货币供给的周期性膨胀和紧缩。

②基础货币

是指处于流通界为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准备金总和,又称高能货币。

基础货币是比较理想的操作指标,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③存款准备金

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是由银行体系的库存现金与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组成的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符合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但由于准备金中超额准备部分决定着银行体系的信贷扩张能力,而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取决于银行的贷款意愿,而不由中央银行决定,因此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控制能力是有限度的。

【例9.11】下列变量中,属于金融宏观调控操作目标的是(    )。

A.存款准备金率

B.基础货币

C.再贴现率

D.货币供给

【答案】B

【解析】金融宏观调控操作目标是超额存款准备金与基础货币。A项,超额存款准备金是金融宏观调控操作目标之一;C项,再贴现率、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金融宏观调控工具;D项,货币供应量是金融宏观调控中介指标。

四、我国的货币政策

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

我国金融界,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曾存在“单一目标论”“双重目标论”和“多元目标论”等多种观点。

(1)单一目标论

在单一目标论中,有主张单一经济增长和主张单一稳定币值两派理论。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向“稳定通货”的单一目标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趋势。

(2)双重目标论

认为货币政策应同时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的要求,不能偏废。

(3)多重目标论

认为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货币政策终目标除了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外,还应包括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在多年的宏观金融调控实践中,由于经济转轨的性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实际上是以防通货膨胀为主的多目标制。

2.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再贴现与再贷款、公开市场操作和利率工具等。除以上外,近年还增设了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根据货币调控需要,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创新,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的创设。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采用的利率工具主要有:

①调整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包括: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

②调整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

③制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

④制定相关政策对各类利率结构和档次进行调整等。

新设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常备借贷便利。其主要特点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流动性需求申请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交易对手覆盖面广,通常覆盖存款金融机构。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3.近年我国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与特点

从2008~2014年的五年中我国宏观金融调控随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从宽松到趋紧再到稳健的变化。

(1)2008年至2010年上半年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宏观调控操作

2008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经历了上半年从紧下半年宽松的较大变化。

2009年,人民银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保持2009年政策连续性。

(2)2010年下半年至2014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

总体来看,稳健货币政策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3年,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2014年,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进入2015年,为弥补流动性缺口,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中国人民银行多次降准与降息。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加大利率市场化改革。

(3)近年我国宏观金融调控及货币政策的特点

①我国已建立了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金融调控模式。

②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以防通胀为主的多目标制。中国的货币政策具有多重目标:维护低通胀;推动经济合理增长;保持较为充分的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防通胀一直是中央银行主要的任务和使命,在货币政策中分量。

③存款准备金调整和公开市场操作成为日常的流动性对冲管理的重要工具。

④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启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

难度分析: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特点分析

章节讲义:2016年中级经济师金融章节讲义汇总

背诵考点:2016年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知识点汇总

 

责编:xxm评论
γרҵ ʦ ԭ/Żݼ
2017мû֪ʶ 350 / 350
2017мھ 350 / 350
2017мԴ 350 / 350
2017м̹ ͮ 350 / 350
2017м˰վ ɱ 350 / 350
2017мר 350 / 350
2017мزþ 350 / 350
2017мʦũҵþ κ 350 / 350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