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相关概念
1. 国民生产净值 (NNP) :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 , 即在 GNP 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NNP=GNP-折旧
2. 国民收入 (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从国民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补助金 , 就得国民收入
NI=NNP 一间接税
3. 个人收入 (P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十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十企业给居民支付的转移支付
4. 个人可支配收入 (PDI):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即税后的个人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 = 消费 + 储蓄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常用的三种方法 : 收入法、支出法和部门法。
( 一 ) 收入法
1.工资和其他补助
2.净利息,不包括政府公债的利息 , 这部分利息作为转移支付处理
3.租金收入
4.利润
5.企业税
6.资本折旧
收入主要用于三种用途 : (1) 纳税,用 T 表示
(2) 消费,用 C 表示
(3) 储蓄,用 S 表示
GDP=C + S + T
( 二 ) 支出法
社会用于支出的部分包含四部分 :
1. 消费支出 (C)
2. 投资支出 (D)
3. 政府购买支出 (G)
4. 外国人用于该国的支出 (X-M)
GDP=C+I +G + (X-M)
( 三 ) 部门法
部门法是按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 GDP 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GDP 的来源 ,又称生产法。在用这种方法计算 GDP 时,各物质生产部门要把所使用 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仅计算本部门的增值。商业、服务等部门也按增值法计算。卫 生、教育、行政等无法计算增值的部门则按该部门职工的工资收入来计算 , 以工资代表他们所提供的劳务的价值。
( 四) GDP 核算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上 , 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 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
在进行 GDP 核算时 , 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1. GDP 的核算是以一定时间为条件的 , 因而当期发生的其他时期的产品支出或收入不计入本期的GDP 中
2. GDP 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 , 在计算时不包括中间产品产值。
3. GDP 中的最终产品既包括有形的产品 , 也包括无形的劳务服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人 GDP 总值中。
4. GDP 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不经过市场销售的最终产品 ( 如自给性产品 , 自我服务性劳务等 ) 没有价格 , 也就无法计人国民生产总值中动的影响。
四、国民收入核算中的恒等关系
GDP 核算的恒等式 , 即 :
C 十 I 十 G 十 (X -M)=C 十 S 十 T
总需求 = 消费十投资 + 政府支出十出口=C 十 I 十 G 十 X
总供给 = 消费十储蓄 + 政府税收十进口=C 十 S 十 T 十 M
I 十 G 十 X=S 十 T + M
1Z104012 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一、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一般认为 ,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四个。
( 一 ) 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 二 ) 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指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一种状态。
( 三 ) 物价水平稳定
物价水平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不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固定不变 , 而是指价格指数的相对稳定 , 即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 四 ) 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指既无国际收支赤字,又无国际收支盈余。
二、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常用的有需求管理政策、供给管理政策以及国际经济政策。
( 一 ) 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 二 ) 供给管理政策
供给管理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 , 指数化政策 , 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人力政策 , 以及促进经济增长的增长政策。
( 三 ) 国际经济政策
1Z104013 了解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银行制度规定,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影响投 资和整个国民经济以实现预期的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一般分为以扩大总需求为目的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以减少总需求为目的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执行的。
一、银行制度与货币创造机制
银行系统分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
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银行的银行、发行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 , 它的主要职责是 :
第一,作为商业银行的银行,接受商业银行的存款,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并领导与监督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
第二 , 代表国家发行纸币。
第三 , 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信贷业务而获取利润的经济单位。它的性质和一般的企业一样。我国现有的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等都属于商业银行 , 其从事的业务包括 : 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代客结算等。
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以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在所吸收存款中必须保持的准备金的比例。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 , 必须按法定准备率保留准备金 , 其余的部分才可以作为贷款放出。
而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多少 , 则取决于法定准备率的大小。
D=R/r
可以看出 , 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反比 , 与最初存款成正比。货币乘数就是表明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所引起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
二、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 一 ) 利率
( 二 ) 货币供应量
( 三 )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
三、货币政策的工具
( 一 )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国库券等有价证券,以调解货币供给量的行为。中央银行买进有价证券相当于发行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卖出有价证券相当于回笼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
( 二 ) 贴现率政策
贴再贴现与抵押贷款都称为贴现。
贴现政策包括变动贴现率与贴现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变动贴现率。
中央银行降低贴现率或放松贴现条件,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从而可以增加其对客户的放款。
放款的增加通过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 , 降低利息率。
( 三 ) 准备率
准备率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用作准备金的比率。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变动准备率 , 影响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 , 调整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降低准备率 , 会扩大商业银行的放款规模 , 增加货币供给。
( 四 ) 选择性信用管制
主要包括 :
1. 消费信贷管制
2. 利率管制
3. 道义上的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