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建筑上的进一步运用,是可以作为艺术而为人们所接受、所欣赏的。把新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已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一个新的、可观的前景。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早在上世纪初便讲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形式经过几个世纪的缓慢变化,在钢筋水泥的50 年里人类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人们不难看到,正是在上个世纪,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已经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这比过去的木结构、砖石结构,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而使建筑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认识,不断在加深,正是在这加深的过程中,艺术形式也就相应发生了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如合金钢的高强度提高10倍或更多,作为高层建筑的柱子,那就不仅仅可支撑100层楼的高度,完全可达到300层乃至500层高。又如玻璃,现在不仅可以隔热、变色、单面透光等等,甚至可以自行发电、呼吸,具有生态调节功能。近年来风行的膜结构,轻灵、洁白,如运用得当,也更具艺术感。
无疑,建筑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的,完全脱离技术的建筑设计,未必行得通。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学模型理论的深化研究,结构的创新,水、电技术的进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截然分开,是难以做到的。
如果把密斯的话再读一遍,当可以读成,建筑艺术,则是技术真正使命的实现。这技术的真正使命,不正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文明的胜利么?工程建筑学理所当然是侧重于科学技术的,但它并未阻止建筑艺术的实现,毕竟它并非纯粹的技术现象。一位建筑师,很难是全知全能的,也可能在偏重艺术之际忽略了技术,这包括环保等问题在内,所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技术的作用也就突出了。高技派建筑的出现,不仅令建筑学更多姿多彩,也让建筑更脚踏实地、健康地发展。在设计形式,设计风格上,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没有哪一种流派能够一统天下,也没有什么权威去剥夺某些流派存在的权力。理性与感性是天平的两端,它们谁也不能压倒谁而趋向于某种平衡。最近出现在汽车设计上的“新锋锐”风格就将符合空气动力学的流线型与刚挺有力度的“硬线条”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感性认识、理性推理的协谐。成为造型设计形式的新引导趋势。总之,当今
时代多元化的形式之间只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高科技”转化为“高情感”,“改造自然”转变为 “适应自然”才是未来设计的主题。
人所熟知的艾菲尔铁塔、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从外观上看,便是工业技术的产物。艾菲尔铁塔的设计者称,其形状便是依赖人体骨胳的科学结构而来的,而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外表更是一个裸露的大车间。它们一开始并不为人们所接受,被视为“怪物”、“无任何艺术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似乎已“被迫”接受了它们,且承认这同样是艺术化了的。同样,密斯设计的,于1952年落成的纽约利华大楼,是最早的全玻璃大楼,可以说也是出于同一理念,且几十年后,人们仍给了它一个建筑的大奖。
是让新技术被动地去顺应建筑艺术,还是按照新技术本身的特性去创造、发展新的建筑艺术?这正是高技派建筑需要回答的问题。 而问题答案正是后者。技术不可以简单顺应艺术,或者否定艺术,从而引起建筑艺术消亡的恐惧——这其实是杞人忧天罢了。技术反而会开创艺术、完美艺术,让新建筑尽善尽美,这却是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之际应有的自信。像伦敦的劳埃德大厦、香港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更鲜明地体现出高技派建筑艺术之际,人们的心态,则已由惊诧到平和,进而为之激赏了。
也就是说,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建筑上的进一步运用,是可以作为艺术而为人们所接受、所欣赏的。把新技术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已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并且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开创了一个新的、可观的前景。著名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早在上世纪初便讲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的形式经过几个世纪的缓慢变化,在钢筋水泥的50 年里人类建筑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又经历了一次彻底的变革。”人们不难看到,正是在上个世纪,金属构架、玻璃幕墙等,已经成为新建筑的重要材料,这比过去的木结构、砖石结构,也比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而使建筑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人们对新技术、新材料的认识,不断在加深,正是在这加深的过程中,艺术形式也就相应发生了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变化。例如合金钢的高强度提高10倍或更多,作为高层建筑的柱子,那就不仅仅可支撑100层楼的高度,完全可达到300层乃至500层高。又如玻璃,现在不仅可以隔热、变色、单面透光等等,甚至可以自行发电、呼吸,具有生态调节功能。近年来风行的膜结构,轻灵、洁白,如运用得当,也更具艺术感。
无疑,建筑的发展是离不开建筑技术的进步的,完全脱离技术的建筑设计,未必行得通。建筑材料的开发利用,力学模型理论的深化研究,结构的创新,水、电技术的进化,对建筑的影响是不可以置之不理的。失去技术支撑的建筑,非但成不了艺术,也无法在地上站起来。应该说,建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截然分开,是难以做到的。
如果把密斯的话再读一遍,当可以读成,建筑艺术,则是技术真正使命的实现。这技术的真正使命,不正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进步,文明的胜利么?工程建筑学理所当然是侧重于科学技术的,但它并未阻止建筑艺术的实现,毕竟它并非纯粹的技术现象。一位建筑师,很难是全知全能的,也可能在偏重艺术之际忽略了技术,这包括环保等问题在内,所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技术的作用也就突出了。高技派建筑的出现,不仅令建筑学更多姿多彩,也让建筑更脚踏实地、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