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一:
答题要点:
1.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有:
(1)健康维护;
(2)经济保障;
(3)就业休闲;
(4)社会参与;
(5)婚姻家庭;
(6)居家安全;
(7)后事安排。上述案例主要体现了老年人的健康维护,经济保障需要。
2.由于老龄化、城市化、少子化,家庭残缺使得家庭照顾老人的功能严重受损,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比例大大增加,许多丧失自理能力的老年人无家人照顾,晚年生活景况凄凉。针对上述情况可对老年人提供居家服务就是对居住在自己家里、尚有部分生活能力但又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的一种服务,包括上门送餐或上门做饭、洗衣洗澡、理发、做清洁卫生、代为购物、陪同上医院等。
案例分析二:
答题要点:
1.(1)由于案主的正常生活受到破坏产生了身心混乱的状态,故适合采用危机介入模式。
(2)对家庭暴力事件当事人迸行辅导宜采用家庭治疗方法。
2.(1)理解受虐妇女同时也要正视其自身的问题。在为受虐妇女服务的时候,我们本着“妇女为本”的理念,了解“受虐妇女综合症”在她们身上的影响,理解她们的语言、行为。
(2)家庭暴力不是光靠心理辅导就能解决问题的。当一个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她是没有心情做其他事情的,任何的劝慰和辅导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只能先解决了她的安全问题,才可能做其他的事情。
(3)要对施暴者进行干预。在干预家庭暴力方面,我们大多是对受害妇女进行服务,这虽然很有必要,但这种力度不够,因为施虐的主题不改变,暴力还会发生,所以应该对施暴者进行干预,对他们进行训诫、教育和行为矫治等,并应该有一定的强制力
度,使其达到真正的改变。
(4)面对家庭暴力必须有全面而及时的保护措施,同时要加大宣传,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不应该把它放在私有的领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应该加强法制,提高观念.好多悲剧就是在警察不俸为,邻居不出面,社区不调解等等的环节中产生的,面对家庭暴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反家暴意识,加强立法、执法等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分析三:
答题要点:
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因各种原因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平给予无偿补助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社区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包括贫困户,孤老病残人员生活救助,特殊人员生活救助和灾民生活救助。
2.(1)社会工作者选择反应方式(如选择“理解”的反应方式最好)。
(2)尽可能让案主坐下来把她的问题说出来(收集资料)。
(3)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为其寻找资源)。
(4)最后让案主自己决定采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
案例分析四:
答题要点:
1.没有安定的感觉。她所在的城市是熟悉还是陌生对漂泊多年的她来说已经无所谓了。关键在于她想回家,想回到亲人身边,在自己风光的时候可能想不到家里人,可一旦自己落迫了,还是想要回家。案主目前的问题是,她和亲人的关系,以及处世的态度。案主觉得自己身上背负着母亲对她的期盼,她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母亲。要对母亲负责、对家庭负责的观念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不能永远为了别人而活,如果案主的母亲与案主的关系开始紧张,她的这种对母亲负责的心理就很可能发生副作用,对母亲产生厌恶、憎恨的心理,认为自己为了母亲那么努力地工作,到头来她还这样对待自己。如若产生这种“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念头。可以说对母亲的责任仅是一方面。人首先是对自己负责,其次才能对别人负责,案主要明白这一点,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重新认识自我,认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
2.目标:
(1)通过为案主的工作奔走,拉近社工和案主的距离,取得案主对社工的信任,逐步建立专业关系。
(2)通过为案主找工作、面试,如若成功,可借此增强案主的自信。
(3)在与案主的交往过程中,增强其在主流社会里人际交往的能力,教会其如何面对在正式的场合中做出正确的应对。
(4)使案主改变闲散、无所事事的状态,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让她过正常人的生活,回归社会。 ‘
(5)通过为案主持续的服务(心理辅导、生活指南、工作推介等)达到使案主最终彻底与毒品决裂的目的,杜绝复吸的一切可能,帮助案主开始新生活。
案例分析五:
答题要点:
假如我就是民政局安置科的那位社会工作者,我会为高某提供以下服务:
(1)根据自己掌握的政策,协助高某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确认《革命伤残军人证》和《伤残证》的合法性及有效性。
(2)为高某解决工作安置问题。
(3)为高某争取伤残军人的相应的生活福利待遇。
案例分析六:
答题要点:
1.个人因素:处于青春期的案主自控能力较差,从外地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生活环境的变化,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加之案主家境宽裕,衣食无忧,因此缺乏奋斗的动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因交友不慎,而误入歧途。尤其是强奸案发生之后,没有得到应有惩戒的王平并未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而因此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反而更加放纵自己,我行我素。家庭因素:王平的家庭关系不和睦。虽然父母都对王平有一定要求,对其问题解决很心急,但由于双方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使得教育效果大大减弱。父亲溺爱,母亲疏于管教,父母与孩子的沟通较少,这一切都不利于孩子成长。特别是案主的父母在案主出现问题时,采取用金钱消灾的方式,而不是给予案主深刻、及时的教育和惩戒,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案主不良习气的养成。学校因素: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好班”、“差班”的划分更加打击了案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案主自我认定为差生,再加上学校对成绩差的学生的歧视,案主由此产生了挫折感,自尊心受到伤害,以至于自暴自弃、在为“哥们"丈义打架中寻求自我满足。社会因素:一些不适宜于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如网吧、歌舞厅等经营者,毫不顾及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也对未成年人开放。一些是非意识不强、好奇心重的青少年就是从这里开始走了犯罪道路。这也是造成案主问题的重要原因。
2.协调案主的家庭关系,争取其父母的支持。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社工帮助他们达成一致。协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希望其父母多花些时间在孩子的教育及与孩子的沟通上。同时,社工要取得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父母参与到帮助案主的工作中来。与案主建立关系,了解案主需求。社工以平等、尊重、友善的态度与案主接触,捕捉案主的兴趣点,并鼓励他去报名参加培训,让他有事可做,精神有所寄托,以免整天蹦迪、泡吧。协助案主认识目前行为。通过向案主询问问题,引导案主讨论其现在的行为,协助他认识到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负责的重要性。协助案主制定行动计划。根据案主兴趣,帮助案主制定循序渐进的计划改善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引导案主每周制定小目标,如每周减少一次蹦迪、泡吧,每天为家里做一件事,每天与父母交谈一次。社工要求案主在制定计划后,对其计划的履行做出承诺,可以寻求父母其父母的监督和帮助。不接受借口和拒绝放弃。当案主对于制订的计划失去信心,想要找借口放弃时,社工不能接受他的借口,拒绝放弃。
3.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对以后发展起着次定性作用。父母要关注这一时期孩子的成长,并且要为他们做好表率,营造和睦、健康的家庭环境。从社会工作方法角度而言,在案主问题的解决中,家庭治疗法的运用有其独到之处,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