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于环境的压迫儿产生的
原因 | 内容 |
自我负面评价 | 由于困难群体受到生活环境的负向评价,长此以往,不仅接受环境的负向评价,且对自己行动也给出了负向评价。 |
负面经验 | 困难群体在其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社会环境给予的反馈是负向的,同时他们的行动结果是失败的,形成负向经验。 |
宏观环境 | 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的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
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
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受助人的权能不是社会工作者给予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二、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方面 | 主要内容 |
理论价值 | 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
干预认可 | 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社会工作者要尽可能在各方面允许的范围内为服务对象争取更多的资源。 |
概念框架 | 1、个人层次:个人感觉有能力去影响或解决问题; 2、人际层次:个人和他人合作促成问题解决的经验; 3、环境层次:不利于个人权能发展的制度安排。 |
助人过程 | 1、服务对象与工作人员建构起协同的伙伴关系。 2、重视服务对象能力而非缺陷。 3、注重人与环境两个工作焦点。 4、确认服务对象是积极主体,告知其应有的权利、责任、需求及申诉渠道。 5、以专业理论为依据,有意识选择长期处于“缺权”状态中的人为服务对象。 |
【直播要点】
1、增强权能个人的问题是由于环境压迫造成,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2、介入要点:鼓励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促进其潜能的发挥。
3、权能发生的3个层次:个人、人际和环境层次。
温馨提示:文章由作者233网校-lizhihao独立创作完成,未经著作权人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