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
第一节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课程的概念
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二.历史上课程论评述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孔子。美国的巴比特。又称传统派。
特点是:(1)重视承认生活的分析与准备(2)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3)强调训练的价值
学科课程论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是好的。但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则是其缺点。
活动课程论与上面对立。美国杜威。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也叫儿童中心派。
特点:(1)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2)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3)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课程教学轮重视课程要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在促进儿童积极性上有好的一面,但他们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
形式教育论是一功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主张中学应开设形式学科。因为学校的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有迁移作用,可以在学生毕业后顺利从事各种工作,而这种形式学科对于训练学生智力能起到很大作用!这种主张看到了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对治理训练的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科学,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因为学校只有向学生传授实用的知识才能为他们以后从事各种工作做好准备,至于发展之力则是无关紧要的。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这两种理论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也都存在片面性,其必然趋势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把他们二者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学生掌握各门科学的系统知识,较好的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制也必须注重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
三.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范例教学”成为联邦德国课程现代化的一个特色
特点:
1.重视课程内容的理论化、综合化
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扩大理论知识的比重,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各门学科由分化到综合,一些传统的概念和范畴正在有综合性的范畴和概念代替。
2.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强调基础学科的知识必须是系统的,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对所教的知识要加以精选,具有范例性。
3.重视治理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4.重视个别差异
四.我国课程编制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既要适当保持衔接和沟通,又要尽可能保持学生在各阶段学习到相对完整的知识。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要因地制宜,具有一定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