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二)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
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导向性原则是德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因为学生正处在品德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他们的可塑性大;另一方面,他们又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与识别能力,易受外界社会的影响。学校德育要坚持导向性原则,为学生的品德健康发展指明方向。
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德育受制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学校的性质、任务决定了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学校德育必须目的明确,方向正确,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学习、劳动和生活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联系起来。
第二,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德育工作只有植根于实际,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要求。德育工作要依此制定目标,使学生具有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德,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中共十五大提出了跨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与任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我国教育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第三,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德育工作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现有的思想水平,不能以对先进分子的要求作为评价一般学生道德行为的标准。把德育的思想方向性与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使德育工作既充满理想,为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又切合实际,落到实处。要把坚持共产主义的方向性与学生日常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被称为循循善诱原则。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规范。即使学生品德上有了缺点、毛病,行为上出现了过失、错误,也要注重疏通思想、提高认识、启发自觉。对于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只能疏导,不宜压制。压制往往带来反抗,不利于学生的进步,而疏导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改进。
第二,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小学生活泼爱动,兴趣广泛,精力旺盛。他们在课余生活中,唱唱跳跳,奔跑喊叫,喜欢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是学生身体健康的表现,是很自然的事。不可要求他们安安静静,循规蹈矩,像小大人一样。重要的问题在于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方向上来。
第三,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小学生积极向上,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有孩子气,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问题。教师要给以启示、指点,使他们放眼社会、懂事明理,从幼稚中醒悟,关心他人、祖国和世界,树立自己的理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要坚持正面教育,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注意肯定,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引导他们步步向前,以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批评与处分只能作为辅助的方法。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我们要建立和发展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新型人际关系,发扬尊重人、关心人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
必须把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结合起来,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原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并明确阐述了这个原则,他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有一颗自尊自爱、向善求善、希望得到社会理解和肯定的心。尊重、呵护与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品德。爱护、尊重与信赖学生又是教好学生、获得所期望的良好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皮格马利翁效应正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第二,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合理正确指所提要求应合乎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品德发展的实际水平,既不太高,又不太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明确具体指所提要求要有层次性、连贯性,还要有确定的内容和意义,学生容易理解,知道该怎么去做,而不是模棱两可,抽象空洞。严宽适度指所提要求严而有格,学生会积极努力去做又不会感到压力太大。教育者在贯彻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正确、合理和恰当,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地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不能姑息迁就,放松要求,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要求并认真执行,而不管他的身份(学生)、年龄、成绩,实际上意味着对学生的人格和能力的尊重。一个尊重学生的好老师必定是能够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并能虚心接纳其中合理化建议的老师。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在学校内,校长、班主任、各科教师和全体职工等,都要在学校党组织和校长的统一领导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形成一股统一的教育力量,按照一致的培养目标和方向,统一教育的计划和步骤。要使一个班或全校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一致起来,必须组建相应的教师集体,为实现集体的共同目的(包括教育目的、学校或班级确定的教育目标与要求),使集体成员团结起来,及时互通学生的情况,定期研究学生德育中的问题,制定教育的方案,互相配合开展教育活动。
第二,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面貌的培养,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教育和影响来实现的。因此,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的有关机构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状况,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生活在家庭与社会中,每天都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因而,学生的道德影响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影响往往不一致,很不利于学生品德的成长。要使这些影响能够互相配合、比较一致起来,学校就应担负起调节各方面对学生教育影响的重任。
第三,对学生进行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一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连续、复杂、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工作必须耐心细致,必须要适应品德发展的这个特点。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前后不连贯、不一致、时紧时松、时严时宽、断断续续,不仅直接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品德的形成,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出现退步。所以,使教育影响的连贯和一致,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5.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育。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进行德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正确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年龄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优点与不足,德育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学生。
第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由于学生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个性特点、内心的精神世界,因而对他们的教育有的放矢,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来因材施教。为了打开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必须善于找出并运用特定的钥匙,也就是要打破“一般化”、“老一套”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学生思想认识与品德的发展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因而进行德育有必要研究和弄清每个年级学生的思想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对小学德育做整体规划、系统安排,以保证德育切合学生实际,具有连贯性和巩固性。
试题推荐: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8套模拟题及答案 8套押题密卷及答案】
如何一次顺利通过考试:2013年教师资格HD高清讲师辅导课程,带你轻松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