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种著名的学生教育定位理论
在人类漫长的教育发展历史中,学生曾得到很多不同的教育定位,这些定位在教育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学习行为内涵以及师生关系上都有非常不同的表现。在众多关于学生的教育定位理论中,有两种是非常有影响的,这就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所分别体现的教育的定位。
1.“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学生处于从属或被动地位。具体来说,“教师中心论”认为教育内容应由教师来决定,教学过程应由教师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接受式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教师中心论”产生的背景很多。感觉主义经验论是主要的理论基础,这种经验论的代表是洛克的“白板说”;缓慢发展的社会是“教师中心论”的社会背景;由前辈培养后辈的前喻文化类型是这种理论的文化背景。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持“教师中心论”的教育学者非常多,最著名的代表是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实际上,那些坚持社会本位教育目的和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人一般都是“教师中心论”的拥护者。
2.“儿童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占据了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具体来说,“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选择,教育过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接受、体验或探究式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辅助与主体的关系。……“儿童中心论”产生的背景也很多。一般来说,实用主义和人本主义是这种理论的主要理论基础;快速变革的社会是“儿童中心论”的社会背景;由后辈反哺前辈的后喻文化类型是这种理论的文化背景。在教育思想发展史上,持“儿童中心论”的教育学者也非常多,最著名的代表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实际上,那些坚持个体本位教育目的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人一般也都是“儿童中心论”的拥护者。
“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也是两种针锋相对的教育理论。这两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在一般情况下,这两种定位对教育工作来说都是有待于进一步修正的,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二)现代教育中学生的教育定位
1.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学生在根本上还处于教育对象的位置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的身份,与学生作为人的一般社会身份不同,因为所有的教育努力都指向学生,都要在学生身上实施和展现。从教育的基本内涵来看,教育就是要通过符合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最终使学生朝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教育的这种基本内涵明显地透露出教育活动中的方向性和控制性:教育只追求学生朝向社会认可的方向的发展;学生在教育中要受到特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朝向特定方向发展。教育的这种方向性和控制性是教育内在的属性,只要教育还存在,这种属性就不会消失。归根结底,学生在教育中还处于教育对象的位置,是社会要求、教育操作和教师行动的对象,处于被动状态。
2.学生的双面性决定学生在教育中被安排和设置的基本地位
由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朝向社会认可的方向发展,所以教育活动不能只满足学生发展的现状,也不能只让学生自然地成熟,关键是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学生的发展。教育活动不能只满足学生发展的现状有深层的原因,这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身特点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有作为弱者、单纯和可爱的一面,这一面表明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发展性,这意味着学生必须要受教育,要接受为其朝向社会认可方向发展而安排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也有表露出破坏性的一面,这一面也经常从反面表明学生的待规范性,教育也要防止学生朝向社会不认可的方向过度发展。
3.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需要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的安排中
从定义上看,现代教育是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基础上的教育”,现代教育“以社会化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基础,以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为教育内容,以现代技术为教育手段”。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由社会快速发展而催生的文化反哺特征,这种特征使教育内涵中“社会认可”的决定权并不全在作为前辈的教师或教育组织者手中,学生本身也因代表社会未来发展潮流而掌握一定的决定权。此外,现代社会的民主化特点也要求在现代教育活动的安排中能听到学生自己的声音,学生的意见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4.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具有掌控自身的基础
学生作为生命体和人类个体具有能动性,这种能动性也可以称为主体性或生命活力。学生自身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对自身的掌控之上,这种自我掌控性使学生不会完全成为外界环境的奴隶。学生会主动地接受、选择或拒绝外界的影响,也会按照自己的理想积极组织外部资源来塑造自身。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和能力的增强,这种能动性就越来越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能力和对自身的塑造能力也就越来越强。虽然教育作为一种外界影响能影响学生,但是这种影响的最终效果还要看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两者在这个方面实现了交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语才获得了基本的合理性。
虽然上述四个方面的定位纲领并没有给出一个固定的位置,但事实上合适的学生教育定位也并不限定于某一点。在现代教育中,要为学生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需要充分考虑这四个方面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最终在实践中为不同的学生确定合适的位置。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