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教育学辅导

2015辽宁教师资格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0.2德育过程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2月10日
  三、小学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从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内部结构、思想品德发展的内部动力、思想品德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发展历程等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小学德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小学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成品德,他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1.小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交往活动对儿童品德发展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教育有目的、有组织的德育活动施加的影响。
  与此同时,小学生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外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也只有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小学生个人的品德。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小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在学生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要使外部的教育影响顺利转化为小学生的内在品德,道德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小学生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包括外显的学习、文娱等实际活动,也包括内部心理活动。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实际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心活动,以促进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而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指导外部实际活动。
  (二)小学德育过程是培养小学生“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品德是由道德的“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所构成的。知,是指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也包括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意,是指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
  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小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品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即所谓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在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知、情、意、行几个因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而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情、意起调节促进作用。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同时在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小学生在思想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从反映内容上看,有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的矛盾,有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矛盾;从认识过程上看,有从不知到知、从片面到全面的矛盾。
  这些矛盾,可以总括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的矛盾。积极因素是接受新教育的基础,消极因素是接受新教育的障碍。正是这些矛盾运动推动着学生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
  一个学生无论向哪个方向发展,都必须经过思想上的矛盾转化。或是由原来的比较无知、比较片面的认识转化为比较有知、比较全面的认识,积极因素处于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或是认识没有提高,比较片面,消极因素处于思想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要求在小学德育过程中,注意如下两个方面:
  1.小学德育要促进小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解决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落实在小学生品德上就必须促进个体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为此需要解决三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认识性质的矛盾;二是能力性质的矛盾;三是思想性质的矛盾。
  2.小学德育要调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与家庭、社会有关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作,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的影响;同时还要提高小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蚀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四)小学德育过程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体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教育能力在小学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小学生年龄和才智的增长,他们的自觉能动性在品德上主要体现为自我教育能力在品德发展与提高过程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重要条件,只有重视培养与提高小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其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小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小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密切。自我教育能力产生发展于自我教育活动过程中,同时它又是自我教育活动的条件。两者互相依赖,彼此促进,是同时发展起来的。虽然在教育过程中,小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在教师的教育下进行的,但自我教育与教育不同,是小学生个人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所以,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就是个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能力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也才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3.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活动的扩大,同儿童的道德经验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都是分不开的。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