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
一、名词解释
1、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P148
2、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的开展教学工作。P150
3、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科用书。P151
4、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具有权威性、多样性和强制性。
5、校本课程: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和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6、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后进行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7、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和各个过程的评价。斯克里温最早提出这个概念。
二、问答题
1、现有的几种课程流派:
(1)经验主义课程论 杜威
(2)学科中心课程论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
(4)存在主义课程论 奈勒
(5)后现代课程论:丰富性 循环性 关联性 参照性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
都是服从整体的课程目标,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区别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3、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点。
(1)综合课程的优点和缺点P154
(2)核心课程的优点和缺点P155(核心课程是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的)
4、形象课程改革的因素:(重点)
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改革的影响P161—167页
5、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趋势:P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