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一
1、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
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以教育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为出发点,使不同文化特征的学生都享有同等
的机会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尊重不同文化且依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前提下实施的,
目的在于形成学生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它文化的处理方式和参与多元文化的能力。
3、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
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二、
1、对
2、对
3、对
4、错
5、对
6、错
7、对
8、对
9、错
10、错
三
1、“教育产业化”。
的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教育越来越体现出一定的经济属性某些教育机
构也向产业的轨道靠拢。但是要看到教育与其他产业的不同。在目的上,教育产业
的赢利是抽象的,主要反映在学校外,教育以育人为己任,追求的主要是社会效益。
在功能上,教育主要是非生产性功能,如传播知识经验、灌输道德规范等,教育的
效益也不能简单的用经济指标衡量。在产品的特殊性上,教育的产出是人的多方面
素质的提高,不直接创造价值,培养出来的人进入生产过程,才能反映出它的经济
价值,教育产品也不能作为商品交换。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在于培养人,最突出的特
点还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不能进行产业化。
2、课程内容的选择。
第一种,课程内容即教材的取向。认为教材的规定了知识传递的范围、程序和
基本要求,知识的传递以教材为依据,所以课程的内容理所当然被认为是上课所用
的教材。以凯洛夫的影响最大。把重点放在教材上,有利于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据可依,但教材以外在形式强加给学生,会
忽略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种,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特别注重课程与社
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会注重学生的外显活动,无法看到经验是
如何发生的,忽视深层次的学习结构,偏离学习本质。
第三种,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取向。强调决定学习的量与质的是学生而不是
教材。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师和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
义的经验。它一方面突破了外在强加,但由于只有学生自己知道经验的真正结果,
故课程编制难度很大。
3、教育评价功能有诊断功能;改进和形成性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
激励功能;导向功能等等。答题时展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