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人力酱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3、发展个必: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养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测验:又称考试或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是以测验的形式评定定量地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的结果。
7、心里断乳期:指十三四岁至十六七岁,在这个阶段,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对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而惊慌失措,有些心里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限期”或“心里断乳期”。
8、心里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冷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9、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12、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1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14、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的意义。
15、班级平等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16、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7、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缺点或价值作出判断。
18、道德教育论:该观念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首先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19、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0、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