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性质。
(1)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2)专业知识和技能;
(3)专业训练和资格;
(4)专业自主;
(5)专业组织和专业团体;
(6)专业地位。
2.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教师的劳动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劳动,具体特点表现在:
(1)劳动对象的多样性:这决定了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需要有创造性的。
(2)劳动手段的主体性:最主要的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行为。教师自身的素养对教育的效果起决定性作用。
(3)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4)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5)劳动成果的精神性;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
3.教师应扮演哪些角色?★★★★☆
答:根据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发挥的职能和要求,现代的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角色:
(1)诊断者:所谓诊断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现有的各方面情况、特点、原因等进行了解、分析和判断;诊断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教师之所以应该成为诊断者,是因为学生不仅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还有个性差异;教师要做好诊断者,首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还要掌握一系列教育诊断的工具和方法。
(2)传授者:所谓传授者,是指教师应向学生传播思想、道德和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之所以应该成为传授者,因为:首先,传授是教育的基本方式,教育目的的实现要依靠传授这一基本手段;其次,教师掌握的知识多,学生掌握的少。教师要做好传授者,最重要的条件是:首先是自己勤于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其次是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
(3)指导者: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指导者要发挥两方面的指导作用,一是学习指导,二是生活指导;教师之所以要做好指导者,首先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教师教给学生知识的任务就显的不那么重要了;其次,对学生的自主发展的要求更高了;再次,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竞争的激烈,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上升。教师要做好指导者,首先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其次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再次,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使学生的主动活动与教师的指导有机结合起来;另外,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最后,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
(4)评价者:是指教师应对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一是检查学习与发展的质量;二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教师要成为良好的评论者,首先,要端正评价观;其次,教师要掌握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的评价方法;最后,教师要学会激励的策略。
(5)管理者:是指教师应该对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
(6)研究者:教师作为研究者,是指教育应把教育教学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以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
(7)协调员:教师应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发挥协调和主导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此题又可分为四个简答题,题目分别是四个小标题)
答:教师要承担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扮演好时代赋予的角色,就要具备多方面高水平的专业素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A.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建立在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基础上,这不仅是科学知识日益融合和渗透的需要,而且还是青少年多方面发展的要求。
B.良好的人品。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以身作则,良好的人品是成功教育的条件。
C.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教育工作是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对乐群性要求比较高。
D.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爱好兴趣。
(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A.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师也必须掌握。
B.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这是保证教师从一个更高、更深的层面上来把握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
C.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内容不陈旧,教师必须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始终了解该学科的最前沿。
D.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A.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
B.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个方面的看法,包括学生观、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等。
C.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教育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三方面。
(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用于调整教师和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共有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5.简述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什么。★★★★☆(新增)
答: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民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用于调整教师和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2008年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修订共有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6.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新增)
答:(1)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2)继续提升,崇尚先进;
(3)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7.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诊断者?★★★★☆
答:首先,教师要掌握关于人的一系列知识,包括生理学、医学、心理学、个性发展心理学等;其次,教师需要掌握一系列诊断的工具和方法,包括观察、谈话、问卷等;最后,教师要多做诊断性评价的工作。
8.教师怎样才能做好指导者?★★★★☆
答:(1)要了解学生发展的知识,包括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方法、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等。
(2)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态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权威和裁判。
(3)教师要懂得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5)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和身心的快乐,在指导时才有说服力和示范性。
9.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好的研究者?★★★★☆
答:教师要成为好的研究者,需要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具体说,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收集与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样就能逐步成长为教育研究者。
10.教师为什么要成为协调员?★★★★☆
答:教师之所以要成为协调员,主要是由于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活动不只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而是家庭、学校、社区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的事业。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由于是教育专业人员,受过专门训练,因此他应该成为各种教育的中心人物,成为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发挥主要作用。
11.简述教师的专业发展。★★★☆☆
答: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专业活动中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1)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在明确发展目标,做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2)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3)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
12.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答:教师参加工作后,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专业的发展:
(1)参加培训:是指教师到大学或者教师进修学院参加学历教育或继续教育培训的途径。
(2)专业阅读:读书阅报仍是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
(3)网络学习。
(4)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5)教育考察与观摩。
(6)校本教研与培训。
(7)行动研究。
13.为什么说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答:首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其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因此,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4.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答:首先,从教师方面说,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其次,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
15.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里?★★☆☆☆
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的表现。
(2)独立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3)创造性,这是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16.学生的本质特点有哪些?★★☆☆☆
答:(1)发展性:即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不成熟性。
(2)差异性。
(3)主动性: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4)独立性:学生是独立的权利主体;享受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安全等权利。
17.辨析在教育史上,关于学生的地位有两种不同观点★★☆☆☆
答:持教师中心论的人,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是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持儿童中心论的人,观点也是片面的,它只强调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客体,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扩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构建良好师生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态度,用爱用心去教育。同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师生互动:是指在教育教学情境下教师个体对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主要途径和形式;互动强调的是报考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结果。只有通过对互动过程的分析,并加以改进,才会产生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结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的互动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从教师层面说,教师要树立尊重学生的理念,多听学生的意见,并以身作则,切己体察,多创造与学生沟通互动的机会;从学生层面说,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发挥主动性,多提问,多寻求教师的帮助,形成理解教师、帮助教师的学生文化。
(2)师生对话: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师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互相悦纳,心灵相通;师生对话是教师与学生围绕人生大事而开展的语言交流,实质是思想的碰撞;实现有效的对话,首先要各方放弃权威的地位,互相持平等的态度;其次,对话不是独白,不是信息输出,而是思想的讨论和往返,通过讨论和往返使思想趋向正确,决策趋向合理。
19.中小学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有哪些要求?★★☆☆☆
答:(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