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2.课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标准。
4.从课程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堡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和地位作用的不同,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5.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6.综合课程的表现形式有三种:融合课程、核心课程、广域课程。
7.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8.1912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9.隐性课程的特点主要是影响方式上无意识性、空间的广泛性、内容的全面性。
10.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1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它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教材的设计。
12.在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学科中心设计、学习者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新增)
13.学科中心设计,其本质特点是以知识为中心,而其关注的知识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组织起来的;学习者中心设计,是以对学生有价值为基本关注取向的一种设计;问题中心设计的焦点在生活的问题方面。(新增)
14.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建立教材编写的核准制度。(新增)
15.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6.课程计划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俭等。
17.学科标准课程的内容包括:前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
18.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开展和具体化。
19.教科书一般包括: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附录索引等,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
20.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
21.课程改革的一般趋势有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性、综合化、管理的多极化。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