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解析】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我国的教师节。
2.C【解析】在教育学的创立问题上,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1803年,《康德论教育》一书出版。在该书中,康德明确认为,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否则就会变成“机械的”东西。“教育一定要成为一种学业,否则无所希望”。“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决不能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这就是他理解的“教育学”超出他的前人和他的同时代人的地方。
3.A【解析】教育活动与生产、科学、艺术等活动都是人类社会实践,但教育活动的直接目的是把人类文化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精神财富,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4.D【解析】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称为终身教育,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所谓的“活到老学到老”。
5.C【解析】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要受他所处环境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儿童施加的影响是他们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学校可以有意识地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组织,系统地发挥主导作用。
6。A【解析】学校绩效是学校目前目标达成的程度,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
7.B【解析】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8.C【解析】个人本位论盛行于是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9.A【解析】德育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和享用发生影响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道德个体性功能的本质体现和最高境界。
10.B 【解析】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11.D【解析】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卢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卢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为课程自标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2.C【解析】我国教科书长期使用国定制,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只有一种版本就是统编教材。
13.A【解析】罗杰斯将心理咨询的临床疗法引入教学的领域,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4.B【解析】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则很好地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15.C【解析】小班教学通常是指人数在15~25人之间的班级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16.D【解析】班集体形成和发展的三个阶段:组建班集体阶段、班集体初步形成阶段、班集体的形成发展阶段。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集体发展成熟和和谐阶段。
17.A【解析】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也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更是协调各科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主要力量。
18.D【解析】现代的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指导运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的活动主要定位在指导,其特点是: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评估学生的特点,提供与职业有关的信息,为学生的决策起导向作用。
19.B【解析】着重训练行为的方法认为,人们的心理和行为障碍,大多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同样可以通过学习正确的行为模式而加以克服,用好习惯代替坏习惯。咨询者的任务,就是为这种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包括设计合理的行为程序、提供强化及设立模仿的榜样等。
20.B【解析】效度是一个测试能够测试出它所要测试的东西的程度,即测试结果与测试目标的符合程度。可信度是指测试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程度。它反映测试工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难度即测试题目的难易程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也就是测试的效度。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