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育成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康德,他于l776年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教育学,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2.B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既为教育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也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性的社会动力,而现代教育是教育其中的一个阶段,所以选B。
3.B [解析]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主要包括集体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
4.C [解析]赞可夫的主要著作有:《教学与发展》、《教学论与生活》等,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运用了他的导师、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
5.A[解析]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6.D[解析]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它包含两个成分,即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
7.C [解析]课程计划,也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C[解析]交往起源说是由叶澜最早提出,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人类活动中具有相互非物质性的交往活动,只要这类交往发生,就必然有交往的双方和交往的内容,并产生交往的结果——在交往双方身上产生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影响。当这类交往被意识到,并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教和学的关系时,教育活动就演化而生了。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9.A[解析]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0.B[解析]班集体的发展目标一般可分为近期的、中期的、远期的三种。近期的目标如在某项活动中要达到的目标或者在某次考试中的通过率等,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精神;中期的目标如某学期的奋斗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使学生看到希望,让学生感受到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和决心;远期目标如整个班级的最终目标,这个层次的目标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动力。
11.B[解析]“不陵节而施”意思是教学不能超过学生的实际能力,应循序渐进。
12.A[解析]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的共同发展趋势包括: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个别差异。
13.A[解析]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4.A[解析]由题干知,这是指课外活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15.C[解析]小学教材的编写内容应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具有明确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导向,即具有科学性;二是要有一定的思想性。
二、名词解释
1.教育机智: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教学规律,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偶发情况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或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2.社区教育: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潜在课程:是指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
试题精选:
在线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