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5 CA B BD 6—10 B CA BA 11—15 C C B B C
16.原型启发:是指在解决问题中,通过了解其他事物的发展变化,凭借联想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
17.发散思维:是人们沿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新信息,使思考者能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泥一个途径,不局限于即定的理解,尽可能做出符合条件的多种解答。
18.钢化效应:是指先前的压力和逆境使个体在今后面临类似消极经历的耐受性提高,从而更能成功应付。
19.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20.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增强记忆的方法。
1.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1)遗忘的进程受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很重要时,一般不容易遗忘;(3)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的进程有影响,有意义材料、形象材料、熟练的动作机能遗忘的较慢;(4)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对识记效果都有很大影响;(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对识记也有重要的影响,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 2.增进记忆的方法:(1)直观形象法;(2)图表法;(3)谐音记忆法;(4)归类比较法;(5)联想法;(6)歌诀法。
21.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主要有以下五种方式:(1)让学生每天记学习日记;(2)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己认知过程的意识;(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质疑;(4)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5)向学生提供练习与反馈的机会。
22.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成人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并以性感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23.所谓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首先,在社会上,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其次,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教师自身方面来说,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其次,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等,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4.目前心理学界对个体发展的观点大致有四种:成熟论、行为主义观、精神分析论及相互作用论。⑴成熟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成熟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和变化。在成熟论看来,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因此年龄便成为心理发展的主要参照物。⑵行为主义观的代表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应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斯金纳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从总体上看,他们的共同基本要旨是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⑶精神分析论的代表弗洛伊德认为,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或称心理性欲的发展。精神分析论强调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⑷相互作用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试图从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找到人类认识发展规律。在他看来。发展受四个因素的影响:成熟、自然经验、社会经验以及平衡化,最后一个是决定性因素。
纵观这几代的心理发展观,我们认为成熟论与行为主义分别强调了心理发展的某一重要方面,但否认另一方面的作用使他们的理论观有失偏颇;精神分析论强调应重视潜意识、早期经验的作用,为我们了解个体内心世界的成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但是缺乏对个体认知等领域发展的科学解释;相互作用论明确了主客体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为我们了解心理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
25.答案要点:
(1) 阿希1951年所做的经典实验说明了从众现象的存在。 从众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影响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倾向。(2) 从众的表现形式 ① 真从众。即外显行为和内心看法上都与群体保持一致。 ② 权益从众。即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一致,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迫于群体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与群体认同。③ 假不丛中。是指个人的观点、意见虽然与群体一致,但出于地位、身份、自尊或某种特殊的需要的考虑,行动不能与群体保持一致。
(3) 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① 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等。 ② 个体因素: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众中的地位。③ 情境因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26. (1)不正确。他将行为的原因归因为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2)他应该将其归因为自己的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如不努力。如果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此外,归因训练还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