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述题
1.幼儿园教师应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
(1)适应现象。①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②幼儿园各班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2)对比现象。①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②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等,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分应该使用线条、粗字体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②对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③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和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④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2.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据重要地位。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以感知和思维相比,可以说,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3-6岁的幼儿借助于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幼儿的思维,此时虽有发展,但思维仍然紧紧依靠感知的形象。
(2)幼儿的记忆、情绪属于简单的心理现象,主要与生理作用相关系,包括视、听、嗅、味、肤、动与平衡觉等。
(3)幼儿的记忆,直接依赖于感知的具体材料。对直接感知过的形象的记忆,比对语词记忆的效果好。
(4)幼儿的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受直接感知的影响而变化。
总之,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不仅对整个认识活动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控制自己的行动有一定的意义。感知的返回传导,即通过感知的纠正这个中间机制,能促进有目的的行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