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答:(1)以教育目的与任务为前提,体现课程结构的完整性。(1分)
(2)以科学的课程理论为依据,体现基础性与多样性。(1分)
(3)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体现知识的衔接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1分)
(4)以课堂教学为主,全面安排各项活动。(2分)
2.答: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于一般教学活动中:(1分)(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分)(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2分)
3.答:(1)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2分)
(2)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分)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分)
(4)德育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1分)
4.答:(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2分)
(2)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1分)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1分)
(4)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1分)
五、论述题
1.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育。(3分)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是智力活动,它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意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4分)
(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4分)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4分)
2.答:教育发展史上对待师生关系,主要有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其主要观点是“学生的成长完全依仗教师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宰作用”。儿童中心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杜威,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成长,所以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都要围绕着儿童转”。(2分)
教师中心论仅仅看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实践中使教育活动脱离学生的实际,以致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儿童中心论则过分夸大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是教育对象这一基本事实,结果会导致教育质量下降。(1分)
正确的观点是师生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分)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①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②学生主体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③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4分)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①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真正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与帮助的关系。(3分)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①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一人”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感化的社会互助关系;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和智力上,而且体现在思想和人格上。(3分)
最新试题:
历年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