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C 【解析】教科书是根据课程标准对本学科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为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而编制的主要材料,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2.D 【解析】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3.D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学者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C 【解析】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即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D 【解析】格塞尔一生主要研究儿童的生长和发展问题。他的主要观点是所谓“成熟势力说”,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6.D 【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其次表现在对教育原则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即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
7.A 【解析】这是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观点,人本主义理论认为课程内容的安排要尊重儿童,要以人为本。
8.C‘ 【解析】题干所述是保障少年儿童安全的权利。
9.C 【解析】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集体,每个学生在所属的班集体中都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都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角色与活动。因此,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10.C 【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11.B 【解析】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题干中的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联系、复习已有知识,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A 【解析】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
13.D 【解析】“平行教育”是苏联杰出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4.D 【解析】本题考查了行动研究方法,即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方法。
15.D 【解析】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具备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
16.D 【解析】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17.D 【解析】品德评价法的方式有奖励、惩罚和操行评定等。
18.C 【解析】一个优秀班集体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
19.B 【解析】活动课程是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教学;课外活动则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以外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
20.A 【解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灵活性、自愿性和自主性,把握这几个特点,有助于驾驭课外活动的规律,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重要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21.ACD 【解析】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
22.ADE 【解析】教育活动中三结合中的教育是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23.ABCD 【解析】我国学校教育分为四个层次,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24.ABC 【解析】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的主要表现:
(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
(2)“教育机会均等”口号的提出。
(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
(4)教育民主化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25.ABC 【解析】教师的作用有: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
三、判断题
26.× 【解析】
(1)学校制度不是随便制定的,它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民族文化和教育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2)学校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制定得是否正确和完善,直接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也会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27.× 【解析】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这说明人的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在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阶段性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28.√ 【解析】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9.× 【解析】杜威是活动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强调教学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因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与社会联系,以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组织课程教材。
30.× 【解析】分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31.× 【解析】此题考查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以及对教学意义的认识和理解。从教育自身来看,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学校若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还要通过其他教育形式,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教学只有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32.× 【解析】启发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是启发式教学;在注入式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讲授,则是注入式教学。
33.× 【解析】学习问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但是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基础,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4.× 【解析】
(1)确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
(2)个体本位论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这是片面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就必须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另外,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需要。
35.√ 【解析】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并接受其检验的。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接受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影响中形成的。学生接受影响的过程是在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国考在即,抓住最后一次:2014教师资格辅导,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一次过关!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