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简答题
1.[参考答案]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参考答案]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2)建立教师威信。(3)善于同学生交往。(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3.[参考答案]
(1)明确评定对象。
(2)制定评价指标。
(3)对教育评价目标进行分解。
(4)设计教育评价标准。
(5)对初步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征询意见、试行。
4.[参考答案]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的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基础因素。它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第二,内部因素。它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学习经验、掌握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等。第三,外部因素。主要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等,这三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着学习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5.[参考答案]
(1)导向作用。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2)激励作用。共同的目的一旦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它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6.[参考答案]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国中学教学原则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四、论述题
1.[参考答案]
(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
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
(2)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培养行为习惯。知、情、意、行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影响、渗透、促进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应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同时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以促进学生品德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全面和谐发展。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把德育工作的一般进行步骤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
(3)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由于学生品德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行为习惯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
(4)联系实际。
2.[参考答案]
(1)目标明确。指教师上课时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也就是要明确学习目标。
(2)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是指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6)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