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A 5.A 6.D 7.D 8.D 9.A 10.B
11.B 12.B 13.C 14.B 15.D 16.B 17.D 18.D 19.D 20.D
二、概念解释题
1.隐形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有意或者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
2.同伴影响:学生同伴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着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
3.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个教师或者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精密结合。
4.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万法。
5.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它是对人的品德作评价的客观依据。
三、简答题
1.答:教学的辅助形式主要有:作业;辅导;讲座;参观等。
2.答:(1)学生的能力;(2)过去的经验;(3)学习的准备;(4)保持和遗忘;(5)练习;(6)理解关系;(7)技能上的相似;(8)概念的重要性;(9)发现;(to)学科内容;(11)评价和态度;
(12)动机;(13)知道自己有进步;(14)自信心;(15)学习的自由。
3.答:(1)服务功能;(2)教育功能;(3)宣传功能;(4)经济功能;(5)协调功能。
4.答:根据学习的不同内容和结果,可以把学习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知识的学习,其中包括学习知识时的感知和理解等;
(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是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训练;
(3)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5.答:具备比较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基础。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下列三个组成部分:
(1)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和专业;
(2)具备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
(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