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
1.答: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为了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必修课。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必修课的比重。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单一的必修课类型,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规格单一,缺少个性特长。改革单一的必修课制度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必修课所占比例多大,剥列上是要保证学生掌握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一般说来,选修课的内容既可以是有关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有关技艺方面的,或职业技术方面的。选修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指定选修课,即把有关选修课分成几组,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其中一组或在各组中选择一二门;另一种是任意选修课,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甚至允许学生跨年级选修。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活动课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越来越受到人们 的重视。
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课程主要是由这四个方面构成的。就一般而言,在内容和时间安排上.主要应该以必修课为主,侧重于普通教育的共同基础。同时又顾全到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并把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纳入课程计划中来。这样有利于系统 地思考问题,而不是应付敷衍。因为这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2.答:(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①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②联系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实际;③联系当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实际等。教师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时.首先要重视教学实践;其次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2)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不讲科学性,把错误的知识也传授给学生,就是误人子弟,根本谈不上思想性;思想性又是科学性的灵魂,没有思想性就影响了科学性,因为只有以正确的观点、方法,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建立科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概念。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选用直观教学方式,直观教学方式一般可分为:①实物直观;②模拟直观;③语言直观。
(4)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5)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个原则又称系统性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是循序渐进应遵循的一般要求。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理解知识是巩固知识的基础。要使学生知识掌握得牢固,首先在传授时要使学生深刻理解,留下极深的印象。复习就是重温已学过的知识。它可以使知识在记忆中强化、熟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所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
(7)启发性的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别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