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
1.答: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主要包括:
(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①为了应对变化中的技术、经济、政治、国际国内环境等方面的挑战,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都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
②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
③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强调心智、情感、心理和精神向度的平衡;也强调了儿童中心的、活动本位的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促进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并鼓励自我导向学习:
④尽管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开发仍然是中央集权的,但在开发中却出现了尽可能征询多方面意见的趋势。对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
(2)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
②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这些薪学科领域或者被整合进既有学科(如环境教育),或者作为独立学科(如增加外语学科);
③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
(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①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
②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一般是由政府资助提供,而补充材料通常是由政府和私营机构开发和传播。
在课程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加,多种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
④政府下达的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以便学校能够充分考虑地方的情况和需要,做出更多决策,
用最好的方式实施课程政策;
⑤许多国家优先强调增强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的能力。这主要有三个目的:使学校能够更有效地修订教学计划;监控学生的进步;为公共考试提供内在的基础。
(4)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
①“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所超越。“评价即研究”、“评价即合作性意义建构”等理念已深入人心。“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被认为是基本的评价方略;
②x,-j-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多角度评价。其中,把本国的课程推向世界、纳入国际组织、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性评价被认为是有效的课程评价方略;
③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2.答: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五、应用题
答:1.社会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1)社会社会规范失控。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伦理道德建设的相对疲软,往往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
(2)文化的商品化。文化市场的社会管理系统失调,导致反主流文化的泛滥、失控,使整个文化娱乐市场呈现出低俗化倾向;
(3)城市化的影响。城市化为世界范围内失范行为猛增提供了空间,导致社会控制力削弱,引起了个人行为的空间结构以及社会心理的变化;
(4)价值观多元观化。价值观变化的显著特征较之物质形态的变化更复杂多元,传统的、稳定的、单一的价值观受到挑战,对失范行为的产生更具深刻影响;
(5)人口流动问题。我国在较长时期内是以人口少流动甚至不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来建设社会控制机制及其网络的,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大量人口流动,社会控制就显得苍白无力,这使得反社会行为更为猖獗。
2.学校教育失误问题:
(1)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偏差。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在多元化与观念的矛盾与冲突中,在青少年一代最需要学校德育的时候,学校德育却陷入适应困难;
(2)个别教师素质差。个别教师素质差导致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紧张,是学生失范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
(3)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薄弱。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开展的中小学还较少,缺乏专业人员,或作为“思想政治”来对待。学校中法制教育的薄弱,使学生不能正确地把握学校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的冲突。
3.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
家庭生活环境中的问题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家庭中的“四过现象”十分普遍;二是家庭中出现了“教育真空现象
试题推荐:
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