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模拟试题>中学教育学试题

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12)

来源:233网校 2011年9月2日

四、论述题
1.答:农业社会是人类进入的第一个文明社会,是指通过原始社会末期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从原始的渔猎采集方式中分化出来的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形态。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生产工具已经从新旧石器转变为手工的金属工具;第一产业——农业已经形成,并成为主导性或支柱性的产业;物质生产和生活资料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之外,还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出现了私有制;社会日益分化为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始的无差别的平等转变为人身依附甚至是直接占有关系;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孕育产生了古代的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伦理以及古代宗教等,产生了一些古代文明古国。与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农业社会的教育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答:(1)教育目的的内涵: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各位次名称的含义及所产生作用的特点既有相同性,也有各自的独特性。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即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哪个社会、哪个阶级)服务”。这种质的规定性在于明确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使其培养出与一定社会要求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对象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方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另一方面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即要使教育对象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应养成哪些方面的素质等,正是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这种质的规定性,使它自身对各种教育活动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原则性,成为社会把握教育活动及人才培养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所在。
总之,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具有的质的规定性,说明教育目的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要求,总是内在地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和教育对象发展的素质,反映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应用题
答: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课程变革: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表现为整体性、连续性、阶级性和个别差异性。课程变革要体现学生品德、才智、审美、体质发展的整体性。学生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课程变革又深刻的影响。它要求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身心发展的全面性与完整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课程变革要整体性地考虑,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学生身心发展又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但又体现出一定的阶级性。因此课程变革要兼顾其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这就要求课程变革时要考虑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既设置必修科目,也需要设置一定的选修
科目,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2.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内部的选择必须同学生的内部条件结合,使学生产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能动的思维与活动。
3.课程变革着眼点——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可以说,正是有待发展的处于未完成状态的心智功能是最能敏感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因此也是最有效地施加影响的发展区。所以。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着眼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

试题推荐:

2011年四川教育学(B级)冲刺试题及答案汇总

2011年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模拟预测试卷8套

历年真题: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历年真题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历年真题试题及答案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