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 C 【解析】少年期,个体从ll、l2岁到l4、15岁的时期,又称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儿童向青年的过渡期。
2. D 【解析】略
3. B 【解析】垂直迁移又叫纵向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4. C 【解析】命题学习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 间的关系。命题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学习命题,必须先了解组成命题的有关概念意义,才能获得命题的意义。例如,学习“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时,如果没有获得“圆”、“直径”和“半径”等概念,便不能获得这一命题的意义。
5. D 【解析】略
6. A 【解析】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
7. D 【解析】戴尔(1946)从直接具体经验到抽象经验排列了11种媒体,构成一个经验锥形。
8. C 【解析】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 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柏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9. C 【解析】实物直观是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包括实 物直观、收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活动。实物直观是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实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0.D 【解析】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1.A 【解析】l903年,桑代克写成《教育心理学》一书,后来扩展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并于1913--1914年出版。在该书中,桑代克创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的完整体系,从而正式确立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2.C 【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13.B 【解析】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 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4.B 【解析】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信息是意义学习。
15.A 【解析】替代性强化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16.B 【解析】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而程序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问题的知识。
17.A 【解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18.D 【解析】略
19.A 【解析】认知心理学把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的过程看成是理解问题。
20.B 【解析】概括说又叫“类化说”,由美国贾德提出。
二、填空题
1.联合
2.形成性
3.道德行为
4.性格
5.行为规范
6.观念性
7.学与教
8.学生
9.教师
10.最近发展区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