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说课指导>中学教师说课

说课指导:《背影》实录

来源:233网校 2006年10月5日
  2005年10月18日 高淳县实验学校八年级(7)班授课 一课时

  [导入]

  师:看屏幕(幻灯1,一个老人的背影),背影,他的作者是谁啊?

  (学生都预习过,自然知道)

  生:朱自清。(齐说)

  师:好,谁了解朱自清的,说说看?

  生:我知道他字佩弦,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春》;

  师:好,还有么?

  生:他是著名的诗人、学者、散文家;

  生:恩,他原名朱自华,扬州人,在清华大学读书、任教过;

  生:还有他是民主战士,他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

  师:很好。那么,他有些什么集子呢?

  生:他还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生:还有他游历欧洲的《欧游杂记》。

  (在自由的评说、回忆中,孩子们几乎讲全了有关朱自清的文学常识)

  师,出示幻灯2,有关朱自清的介绍,总结。

  师:刚才我们有同学说,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春》,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背背看?

  (因势利导,这样一种回忆一方面是温故,另一方面,呆会提及语言也正好讲述)

  生背诵开头。

  师:哦,朱自清的《春》是他专门写给我们中学生的名作,我们对于这样的优秀作品应该能够通背如流的。那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朱自清的语言风格怎么样呢?(为后面讲述语言铺垫)

  生:语言生动优美、诗情画意。(他们学孙犁的《芦花荡》,对诗情画意一词感悟的很好。)

  师:好,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另一篇优秀作品《背影》,看看这又将是一篇怎样的美文?

  [分析]

  师: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一共提及了几次背影?

  (朗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前提,没有好的朗读、没有语感还怎么领会文意。其次,朗读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他们就不会泛泛而读。)

  师:读完了,并能回答问题的同学举手。(举手是一种反馈)

  (同学们都举手了,几乎都能回答。)

  师,我们一起说几次?

  生:四次。

  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看哪四次?(请一位成绩中等偏下的同学回答此问题,上课是也一门艺术,该问题比较简单,请中等同学回答能暴露出发言中的常见问题,并很好的检测到全班;而且一般情况他能够很好作答,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

  生:第一次,开头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63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第三次,“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

  第四次,“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师:好,那我们理一下,用几个字概括一下来说呢?第一次是 的背影,第二次是……

  (根据语段概括要点,这是一种概括能力;并为下面理请文章的线索服务。)

  生:第一次可以说是,回忆背影;第二次是看到的背影;第三次是目送背影;第四次是回忆中的背影。

  师板书:

  第一次 回忆背影

  第二次 看到背影

  第三次 目送背影

  第四次 回忆背影

  师:第一次回忆,开篇提出“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有什么作用?

  生:点题;

  生:给人以悬念。

  师:对,不错。开篇提出来,这是在点题,那么,我们看结尾呢?

  生:依然在谈背影,这是首尾呼应。(学生的思维敏锐、活跃)

  师:好的,那么贯穿其中的呢?

  生:也是背影。

  师:这叫什么?

  思考中,我在板书中把“背影”划了一个弧暗示;

  生:以“背影”为线索。

  师:好,那我们先不急看文章,我们来感受一下,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他的文章的结构有什么值得我们借鉴的呢?

  (在此时来讲解文章结构是恰到好处的,有助于他们认识结构,更有助于他们指导其写作。)

  生:开篇点题,结尾呼应,全篇以“背影”为线索,文章思路清晰;

  师:对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例子,我们除了学习文章的思想、情感,也要在文章中学习写作的技巧、思路。

  师:那么这篇文章的主题是?

  生:父爱。

  师:好,我们课文中详写的是哪一次背影?

  生:第二次。

  师:那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好吧?从哪开始读?

  生、师:对,从“我看见……”一直到“这时我看见了他的背影。”

  师:好,我们同学酝酿一下,读读看?

  (生读文章)

  师:感觉怎么样?

  学生们目光默然(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睛,从中读懂他们的内心,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教学、对话。)

  (其实,学生的没有感动是正常的,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就预料到的,因为他们年龄和心理的原因自然无法体会这样一种父爱的表现方式。所以说,备课要备学生,从学生考虑教法。)

  于是,我打开了第三张幻灯。

  我看见他戴着小帽,穿着大马褂,深青棉袍,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攀着上面,再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