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时
导入新课
在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大力发展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的今天,怎样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这似乎是更现实的问题。既不能“左”得可憎,否定个人的一切;也不应该右得“可爱”,置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于脑后。祖国利益无论何时都应该高于一切,物质文明应该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所以,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学习刘少奇同志的《个人和集体》,进一步明确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还是很合时宜、很有实际意义的。
预习要求:
常规预习:注意有关的字词,需要查字典的各自查字典;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阅读《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初步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写作特点,了解学习本文的主要目的。
研习新课
首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做练习五,并补充“天诛地灭、奉承、孽根”等词语。
患得患失: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后又担心失掉。
孜孜以求:孜孜,勤勉不懈的样子。用不懈的努力去追求。
假公营私:假,借。借公家的名义营取私利。
盛气凌人:凌,凌驾、欺压。用骄横的气势压人。
天诛地灭:诛,杀。比喻罪大恶极,为天地所不容。
奉承:用好听的言语恭维别人。
孽根:孽,罪恶。罪恶的根源。
研究思考题一:课文前4段是怎样批判个人主义的?由此转入对文章内容、结构的分析。
学生速读课文,抓纲理脉,允许学生讨论,充分研究探讨。
教师巡视指点,据不同情况不时给以启发。
明确:首先应该知道,本文仍然按一般论文的结构行文,先提出问题,而后分析(解决)问题。文章第1自然段用一句话提出问题,但话说得很有分寸。请同学们注意这些修饰成分。
学生看书,找出“某些”“比较”。
继而就是分析问题。先分析个人主义的一般表现。这种分析按照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先摆现象,后谈实质。摆现象,先是概括其表现,由4个分句概述,突出了不惜各种手段“把个人利益摆在前面”的特点;而后摆出两点具体表现:待遇、享受和其他个人生活问题方面的表现;工作方面的表现。最后,指出其实质:概言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用剥削阶级的信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个人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剥削阶级的,但其表现却在党内。因此,在行文时,既要说到它的要害处,让人人警醒;又要注意分寸,让人容易接受。诸如在比较党的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位置前后时,用个“常”字,表示并非“全部、所有”。个人主义者是“常”把个人利益放在党的利益之上,但许多地方还不是。试想:如果时时、处处都是把个人利益置于党的利益之上,还配作党员么?但是,在列举“待遇、享受”的问题时,文章就用了“总企图”,就这些具体问题,个人主义者往往是“当仁不让”的,就不仅仅是“常常、有时”了。用语何其妥当,表达何其准确!在列举“工作”方面的表现时,又用了句式大致相同的四个分句组成排句,铺陈种种表现,最后用对“好的”事情和“倒霉”的事情的态度对比作结,内容全面,语气畅达。
接下来继续分析个个主义在党的组织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学生读书思考(文章的3、4自然段),从文章的层次、语言了解其内容。
对这方面的分析,文章先总后分。总说,用两个分句“表现在……表现在……”概括其表现,而后便分头列举无原则斗争、派别斗争的表现和实质:前者是“大部分”从私人利益出发,后者则“常把”个人的、少数人的利益摆在党的利益之上。这两者却“常常自觉地”破坏党的组织,“无原则地”“故意地”排斥异己,结党营私。文章从时间、态度等方面说得很有分量,而且对比又如此鲜明:一是自觉的破坏,一是故意的打击。可见,组织生活中的个人主义较之一般的个人主义就严重得多了。这些准确的用语正是态度鲜明的表现,写议论文就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最后,另起一段,分析本位主义存在的原因,大概是它更有隐蔽性。分析原因,作者以局部和整体两两对比,一下子就揭出了根蒂所在,并且又把它和旧社会的行会作比,昭示其危害。最后分析其产生的根源,话也说得极有分寸:前一个分句用“不一定都是”限制,就蕴含着“许多是”的意思;后一个分句用“常常犯”,更进一步明确了本位主义的主要根源就在于个人主义。
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要求学生掩书思考:这部分提出了什么论点?是怎样论证的?
学生回忆、研究、师生交流。明确:这一部分,文章并没有明确提出论点加以论证,而是对个人主义的一般表现到党组织生活中的个人主义进行批判,在批判中立正确的东西。这就叫破中不立,在对问题的分析中同时也解决了问题。这是论文的一种写法。
巩固复习:
1.整理课文第一部分的结构提纲。
2.找出几例用语准确的地方。
无原则斗争,大部分是从私人利益出发。
闹宗派主义的人,常把个人的或少数人的斗争……(此处与第2自然段个人主义相对照,更能看得清楚。)
本位主义,主要是由于一些同志……
3.预习第二部分,仿照第一部分的层次分析来分析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