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教师说课>中学数学说课

2009年教师资格认定考试说课指导: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说课稿

来源:233网校 2009年11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晚上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它是沪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的第一节第一课时。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处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本节内容不等式,它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数学模型,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对不等式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也为学生以后顺利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有关内容的理论基础,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兼顾我校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感受生活中存在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 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经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不等式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

(设计意图: 不等式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关系的有效的数学模型,同时,它的基本性质是不等式变形及解不等式的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我把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定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建立在等式的知识基础上对不等式进行学习。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与等式的区别,避免惯性的思维定势。那么,很自然的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不等式基本性质3。)

教法与学法:

1. 教学理念: “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2. 教学方法: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3. 教学手段:多媒体应用教学

4. 学法指导:尝试,猜想,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本着“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教学理念,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结合初一学生活跃,好动的个性,我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将运用观察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勇敢的尝试,大胆的猜想,在讨论中归纳,总结出结果。同时,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大大的丰富教学的内容,充分体现出新课标理念中数学感知的直观性原则。,让学生在发现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其乐无穷。)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下面我将具体的教学过程阐述一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将用一个公园买门票如何才划算的例子导入课题

世纪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可少收1元。某班有27名团员去世纪公园进行活动。当领队王小华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爱动脑筋的李敏同学喊住了王小华,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同学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

(此处学生是很容易得出买30张门票需要4X30=120(元), 买27张门票需要5X27=135(元),由于120〈135,所以买30张门票比买27张还要划算。由此建立了一个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

紧接着进一步提问:若人数是x时,又当如何买票划算?

(设计意图: 问题在这里得到了一次推进,在X<30的条件下,学生通过讨论得到一元一次不等式120<5x的建立,由此又建立了一个含有未知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式。再接着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生活无处不数学”,现实世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数量关系存在,不等关系就是其中的一种,感受到建立出不等关系的数学模型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自然过渡到要探究不等量之间的关系,达到引出课题的效果。)

二,探求新知,讲授新课

引例列出了数与数之间的不等关系和含有未知量120<5x的不等关系。那么在不等式概念提出之前,先让学生回顾等式的概念,“类比”等式的概念,尝试着去总结归纳出不等式的概念。使学生从一个低起点,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调动了积极。

接下来我用一组例题来巩固一下对不等式概念的认知,把表示不等量关系的常用关键词提出。

(1)a是负数;

(2)a是非负数;

(3) a与b的和小于5;

(4) x与2的差大于-1;

(5) x的4倍不大于7;

(6) y的一半不小于3

关键词:非负数,非正数,不大于,不小于,不超过,至少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感性的认识开始强化,加深对不等量关系的理解,逐步螺旋上升为理性认知,学习列不等关系式,让学生上黑板板书,训练学生数学语言与数学符号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符号感。同时又可以通过这组例题达到整理和强调关键词的效果。)

回到引入课题时的门票问题120<5x,我们希望知道X的取植范围,则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通过性质的学习解决X的取植。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