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9-21题。
外婆的自行车
①小时候,好像是在还没搬家时,那时候父母工作都很忙,无瑕照料我。于是,接送我幼儿园放学的任务就落在了外婆的身上。外婆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从来都不会表达爱。然而她那一点一滴的细节,却像一缕缕细流,交织在一起,滋润了我的心房。②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外婆那辆沉重破旧的自行车。如今的它,早已生锈,自行车的链子被岁月折磨得饱泾沧桑,锈迹斑斑的车架,仿佛在倾诉时间流逝之快。然而,10年前的它却是那么崭新,也是它栽着我和外婆一起度过了那快乐又短暂的童年。
③春天,万物复苏,初绽的花朵和嫩绿的小草,触动着我好奇的心。每当听到“嘎达嘎达”的声
音时,我就会知道是外婆骑着她那辆自行车来了!于是,在路旁的花丛旁,经常会看到一老。少骑着自行车的身影。经常,外婆会突然停下来,用她那粗糙的大手牵起我细嫩的小手,走向花丛中,然后摘下一朵自认为最漂亮的花,戴在我的头上,并且一个劲地称赞我漂亮。我也会高兴地自以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子,却殊不知自己只是一只丑小鸭。然而,那朵花却带给我无限的自信。
④夏天,太阳恶毒地烤着大地,大地就像一个滚烫的火炉,让人汗流浃背。每当这时,外婆就会甩一元钱给我买一根盐水棒冰,满足我小小的愿望。虽然,盐水棒冰和现在不同口味的冷饮比起来简直不算什么。但是,那时当我手中拿着一根棒冰时,看到别人羡慕的目光时,我的心中是那么自豪一一为我有这样一个外婆为荣。我总是会一边舔着盐水棒冰,一边听着外婆自行车那熟悉
而亲切的“嘎达嘎达”声,夏天的燥热早已不复存在。
⑤秋天,天已转凉,树上的落叶簌簌地落下,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秋天也是一个易感冒的时节,那时的我体弱多病,每到秋天都要生病咳嗽。于是,外婆的自行车后座上也不知不觉问多出了一块毛茸茸的垫子,热融融的暖流径直贯穿了全身,温暖了我的心房。不知为什么,从此以后每到秋天我就再也不感冒了。身体已比以前健壮很多。
⑥冬天,呼啸的西北风就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我的手也常常因此变得十分干燥,裂出一道道裂痕来。这时的外婆,便会用她那温暖的大手包裹着我冰冷的小手。因为是在自行车上,外婆也不忘。叮嘱我把手放进她的口袋中取暖(我衣服没口袋)。至今我还记得,外婆口袋里的温度,真的,比热水袋还要暖和。
⑦就这样,外婆的自行车载着我走过了无数的春秋。现在,自行车破旧了,外婆老了,我长大了。但是,外婆的自行车在我的心中永远是那么崭新,就像10年前的她一样。
问题:
请从第①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分)
20、请对该作文作简要评析并给出修改意见。(15分)
21、阅读《浪之歌》的教学实录(节选)1完成第19题。
学生在这节课课前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初读课文完成之后,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我的设计是:这首散文诗中的“海浪”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______ 的浪”的方式给课文中的“浪”加一个修饰语。
学生经过思考,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是热情洋溢的浪;有的说是一往情深的浪;有的说是任性的浪;有的说是无比忠诚的浪;有的说是缠绵的浪;有的说是多情浪漫的浪;有的说是温柔善良的浪;也有的说是痴情的浪等,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学生通过给“浪”添加修饰语,可以抓住诗人笔下“浪”的个性和比喻义,从而理解文中海浪形象。这样的课堂生成,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可谓轻车熟路,我感到课堂预设下顺利生成的一丝
愉快。
接着我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自选角度,寻找课文美点进行品析。
学生埋头看书,在书中圈点勾画,不时轻声议论,、作发言准备。
我在教室里一边巡视,一边提示学生可以从文中的语言、修辞方式、结构形式和所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品析。
一个女生说她最喜欢第四段,因为这段话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海浪具有恋爱中女子的形象,而且连续采用多个“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排比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
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我感到欣喜,她可是我眼中的优秀生,我乐意听到这样的回答,中规中矩,能够选择美点进行语言品味,是预设下的常态的生成。
突然有个学生举手,我示意他可以发言。
这位学生说:“老师,我认为第一段‘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中的‘津液,用词不当,词语手册中解释说是‘口水、唾液’的意思,这不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感觉。”其他学生听后都笑出声来。
另外一个学生补充道:“我也觉得是,口水,在诗里不够优雅。”
课堂中出现这样的意外,我始料未及,顿时感觉全班学生都在期待我的反应。我顿了顿,说:
“两位同学说得很好,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向著名诗人发出挑战。那么,你说有没有更好的词语呢?”
生1:改为“泪水”。
我:恋人之间常会流泪。
生2:“热泪”更好。
生3:既是“冷却”,如何用“热泪”?
生2:“热”乃情感强烈的体现。
学生之间也有了不同的意见,这引起了争论。
我提醒学生注意上下语句之间的联系,把词语的意思放在具体语境中考量,课文中的“津液”是用来比喻什么的。
学生恍然:“是比喻海浪和海岸之间的潮涨潮落。”
我追问:“那么用‘眼泪’和‘热泪’来形容,是否合适呢?”
有学生说:“不如‘津液’好,‘眼泪’的位置高,不贴切,而且体现不出海浪恋爱着海岸的亲密关系。”
我总结道:“说得好!你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课文的用词提出自己的看法,值得肯定。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挑战权威。课文是翻译的作品,由于译者自身的水平和认识不同,经常会有不同的译法,所以有人说看翻译的作品,犹如隔着帘子看美人。因此难免会有一些句子不通顺,或者句子欧化,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我们同学是不是还发现了课文其他的地方也有同样的问题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的话竟然引起了学生质疑的兴趣……
问题:
请认真阅读后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析。(20分)专题推荐:2014年各学科教学能力试题 深入考点
真题推荐:2014上半年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33网校真题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