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预测试卷(4)

来源:233网校 2014年10月17日
导读:
进入全真模拟考场在线测试此套试卷,可查看答案及解析并自动评分 >> 在线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指出,同学们需要加强积累训练,以下哪一行为是对积累训练无益的?(  )
A.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B.经常去图书馆查阅资料
C.大量地练习课后作业
D.坚持写读书笔记
2、先秦典籍是我国文化瑰宝,某教师在教学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大家积累《孟子》中的名言,下列学生作业中所摘抄的名言,需要给予指正的是(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教师介绍了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但是课后作业发现很多学生将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混淆,下列不属于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作品是(  )。
A.《威尼斯商人》
B.《仲夏夜之梦》
C.《麦克白》
D.《皆大欢喜》
4、下面是一些学生对课文的描述和理解,其中有误的是(  )。
A.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虽已远去,却永远地定格在了作者的泪光中
B.在德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书写了一曲悲壮的爱国主义之歌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国难当头、山河沦陷的年代,诗人艾青抒发了他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D.小说《孔乙己》中,鲁迅把旧中国浓缩为一个鲁镇,把焦点聚集在咸亨酒店,把悲剧演绎在街边的柜台旁,把炎凉的世态投影到孔乙己身上
5、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要求学生去调查打听当地相关传承下来的“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指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对于这项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合适的是(  )。
A.能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B.将语文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C.这位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D.该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课余时问
6、初中某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第三课课文后写道:‘‘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这段文字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课文系统
B.助读系统
C.作业系统
D.知识系统
7、阅读《社戏》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生;应该是③①②④。
师:(板书四阶段)联系前面的“序幕”,看戏归来后第二天的事可以叫作——
生:尾声。
师:(板书)很好!下面我们接着思考:“我”盼着去看戏,是很顺利地就看到了吗?“我”在去看戏的途中心情是怎样的?请大家继续看屏幕,选出和看戏各个阶段相砖应的选项:(屏幕
显示:①昏昏欲睡②去心似箭③一波三折④顺手牵豆)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学习过的课文导入新课,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又能够自然地引入新课
B.学习的内容学生都已经知道了,这个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C.提问设置非常新颖,引导学生说出“看”社戏,通过“看”串起课文情节线索
D.教师没有直接划分课文层次,而是给出提示,让学生自己去排列,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了课堂的自主性学习
8、以下是教师上《麦琪的礼物》一课时设计的课堂导语,阅读并回答问题。
在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狄克的圣诞礼物》。小说获得很大成功,很快发表在1899年《麦克卢尔》杂志的圣诞专号上。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在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从此以后,34627号一发而不可收,变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知道他的笔名吗?对,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小说也是一个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对上述课堂导语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引人人胜的故事,教师用关于作者的故事来导人,正好切合小说的特点
B.导语过于冗长,不利于后面课堂内容的跟进
C.这个导语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热情
D.该教师设计导语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爱听故事、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9、阅读《雨说》的教学实录(片段),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教师运用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来教授课文
B.教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作出积极的肯定,并给出了适当的建议,有一定的鼓励和引导作用
C.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方向,不过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D.听读录音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感情,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0、阅读《珍珠鸟》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同学们,你家养鸟吗?
生:养。
师:养的什么鸟呀?
生:鹦鹉。
生:黄鹂鸟。
师:[A]你能简要说说,你家是怎么养鸟的吗?
生:清晨,我爷爷会提着鸟笼去公园遛鸟,中午,会喂鸟儿专门的饲料。
师:是呀,养鸟是一种乐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鸟的文章。
(学生齐读课题:珍珠鸟)
师: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们来交流读书的情况,课文共有7节,请7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当好小老师听听他们是否读正确、读通顺了。
师:[B]下面请同学观察插图,看看作者与珍珠鸟的关系怎样?
生: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呢?
生:我从珍珠鸟站在作者的肩上,而作者脸带微笑地看着珍珠鸟这幅图看出,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节写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课文的第4、5、6节。
师:请三位同学把4、5、6三节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每节写的珍珠鸟与作者的关系是不是一样。
生: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
生:先是珍珠鸟和作者交朋友,后来讲他们成了好朋友。
师:好,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他们是怎样交上朋友的。
(出示:起先……小桌上)
师:请学生默读这一段,找出表示时间先后顺序的词。
生:起先、随后、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渐渐地。
师:请同学读这段话.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刚开始,珍珠鸟与“我”,的关系并不密切,后来它看到“我”不去伤害它,就不怕“我”了。
师:哪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珍珠鸟与作者不断接近的关系读出来。
(出示: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反而友好到啄两下我的手指)
师:[C]请同学们再默看这一段课文,跟刚才一样,先找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生:先是、然后、再、后来。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一段课文,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珍珠鸟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师:谁能把珍珠鸟与作者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读出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一段中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的发展过程写得非常细腻,非常生动。下面老师跟
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段。
(教师引读:起先……随后……)
师:请同学们看着板书,试着把这一段记下来。
师:[D]文章5、6节写珍珠鸟与作者成了好朋友,也写得非常传神,下面请同学读读这两
节,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呢? ‘
生:我觉得第5小节第一句写出了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
师:为什么父母要“再三呼唤”,它才回去?
生:说明珍珠鸟和我的关系非常好,甚至和父母的感情一样了。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意思来吗?(学生朗读)
生:我觉得“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这一句写出了作者和珍珠鸟的关系很密切。
师:你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通过朗读表达出采吗?(学生朗读)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B.插图中也渗透着人文精神素材,教师要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
C.通过这个提问,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
D.这一教学环节前,教师已经让学生单独读,以及和学生一起读了课文,此处又进入自由诵读环节,浪费了教师讲解的时间
11、阕读下面的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
二题是这样设计的:
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
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
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老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父亲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我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会被我父亲救下,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
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予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老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12、阅读《最后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请大家思考一下: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可怜的人,也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
生:我认为他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下面对画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开课便切人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以这个问题为线,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B.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认识比较多样,而教师只总结了三点,忽略了其他几位学生的回答,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发言
C.这个问题设计得非常好,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D.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升华总结,让课堂上升到新的高度
13、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有学生提问,觉得“与坐谈”这句话很奇怪,似乎少了点什么。老师趁机讲解了文言文中省略句式的知识:“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有的会省略主语,有的会省略宾语。”这么一讲解,学生立刻就将“与座谈”补充为“与(之)坐谈”,教师要求学生课下收集整理其他文言文省略句,下列选项中属于省略句的一项是(  )。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臣诚恐见欺于王
D.皆以美于徐公
14、词类活用是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按一定的语言习惯,临时改变词的词性和基本功能的语言现象。初中课文中出现了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例子,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不属于这类用法的是(  )。
A.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B.一狼洞其中。(《狼》)
C.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学习完《变色龙》,同学们对契诃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趁机向大家推荐了他的其他作品,让大家课后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装在套子里的人》
B.《小公务员之死》
C.《万尼亚舅舅》
D.《羊脂球》
专题推荐:2014年各学科教学能力试题 深入考点

真题推荐:2014上半年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33网校真题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

短时通关:2014教师资格培训,让你用30%的时间,掌握85%的知识!

试题推荐:2014考题《中学综合素质》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