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杨振宁的《邓稼先》,教师让同学们完成语文教材中的某些题目。这部分内容在教科书中属于哪一系统?( )
A.作业系统
B.助读系统
C.知识系统
D.课文系统
2、阅读下面的案例,按要求答题。
一位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该班的语文老师,当学生中出现情窦初开的早恋者,他便带领学生一起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一封信》,这篇文章用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当发现学生意志力不坚强,缺乏学习的动力时,便一起学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寓言故事中不怕困难、坚韧顽强的精神;当学生不理解父母的辛劳,一味地埋怨父母亲时,他通过朱自清的《背影》,将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蹒跚”的背影呈现于学生脑海,让学生懂得父爱的深沉。
对于该教师的教学行为,以下评价不合适的是( )。
A.这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B.这位教师很懂得在教学中挖掘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资源
C.语文教育不能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反复训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渗透
D.这位教师没有明确区分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的身份,容易使语文课堂陷入德育的泥淖
3、某教师在执教《乡愁》时,为了让学生们理解乡愁,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问一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对于故土的记忆都有哪些,又经历了怎样的迁移。请问这位教师运用了什么语文课程资源?( )
A.自然风光
B.日常生活的话题
C.风俗民情
D.文化遗产
4、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提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出现了使动用法,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一文言现象的认识,举出几个例子,以下哪一项不适合作为使动用法的例子?( )
A.渔人甚异之
B.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C.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D.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5、阅读下面某教师的课后反思,按要求答题。
今天与学生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在组织学生讨论了这首诗的主题、意象、意境、情感和表现手法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本诗进行质疑。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就这首诗的句子含义和其他内容提出疑难问题。但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学生发言,我以为学生可能都没有什么疑难问题可提了。正准备进入下个教学环节时,有个男生却主动站了起来,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陶渊明那种消极避世的思想和做法。”这句话剐一说完,立刻引起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和窃窃私语。而我听后,却是一阵惊喜:一喜学生能主动发言并且提出如此大胆的观点,表明这位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有自己深刻的感悟,他不惧怕名人,敢于批评名人,这种思想和精神正是我们目前的教学所提倡的;二喜这位学生提_出的这个观点很有深入探讨的价值,超出了我课前的预设。在上课对,我原本只打算指导学生正面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正面评价陶渊明其人,并不想深入探讨陶渊明的为人处世问题,但学生的发言突破了我的预设,我不得不顺着学生的发吉来展开课堂学习。于是我急问:“为什么?”这位学生回答说:“因为他有做官的才能,却辞官不做。如果人人都像他那样,那国家谁来管理?那术乱套了吗?”“好,有见解。大家掌声鼓励!”一阵热烈的掌声过后,我边对这位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边抓住如何结合课文的学习来评价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这个问题对全班学生进行引导:“这个同学的观点说得好,它涉及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的问题。这位同学不是只满足于理解这首诗的字面意思,而是能够透过诗歌的内容感受到诗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这首诗的阅读有较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这就是阅读理解深刻的表现。‘如何评价陶渊明的为人处世态度’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大家对这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个性积极发言。”
结合上述材料,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学课程资源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而且还包括教师和学生这一“活”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料和课外学习资料是固定的、非报考的,而教师和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却是不确定的、报考的
B.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学生就会随着教学内容的进展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提出许许多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可能超出教师原先的教学设想,有时学生的一句不经意的话里,却包含了丰富的、意想不到的对拓展教学内容、对启发学生思维和教师的教学思路十分有利的教学资源 。
C.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机智高明的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在课堂上应时刻鼓励学生大胆的“异想天开”和“奇思异想”,欢迎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见解,不用加以特别的纠正和引导,以避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D.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情有所预设,但又不能囿于原有的教学设计,要善于根据课堂情况的变化有所变通,调整或改变原有的教学计划,并因势利导
6、阅读《傅雷家书》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下面对藏线部分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位学生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说明对文章进行了深刻的独立思考
B.教师没有直接解答学生的疑问,而是把难题抛给了其他学生,这样会丧失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
C.教师在学生解答出了 “坚强” 的含义之后,循循善诱,适时地引导他们去揭示坚强的最高境界
D.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即时的肯定,又引用诗句,使得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E.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即时肯定,又引用诗句,使得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
7、教学《空城计》,教师推荐另外几篇节选自四大名著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草船借箭》
B.《智取生辰纲》
C.《香菱学诗》
D.《范进中举》
8、为了体现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制定了一些开放式的课外作业,如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走上街头,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等,对该教学方式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充分利用学生课外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广泛接触的机会来学习语文
B.将学习的主体变为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C.作业设计形式多种多样,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D.有利于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
9、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师讲解“恐托付不效”中出现了词语的活用现象,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
A.皆刑其长吏
B.当窗理云鬓
C.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春风又绿江南岸
10、阅读以下教学随笔(片段),按要求答题。
借助流行歌曲来营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音乐中展开想象,感受作
品的魅力。教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播放徐小凤演唱的《别亦难》;教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听”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诱导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沉浸于诗词,从而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
对上述材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增加课本知识容量和密度
B.语文学习既是一种学生个性化的活动,也是一种学生创造性的活动
C.把语文教“活”、让学生学“活”,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灵魂
D.课堂灵活地放开一些,反而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1、《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建议,语文教师普遍都比较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某位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三国演义》的课外阅读时,做了以下努力,不值得借鉴的是( )。
A.课前五分钟的主题演讲,让学生叙述其在课外阅读中的感受
B.开设课外阅读辅导讲座,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
C.在自习课上,开展《三国演义》课本剧表演
D.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写周记,进行摘抄
12、教学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发现有很多学生昏昏欲睡,于是立刻改变讲授教学的上课方法,连续提了三个有梯度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回答出来可以为平时的课堂表现加分,学生们顿时打起了精神,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学方法设计的( )原则。
A.多样性
B.灵活性
C.整体性
D.综合性
13、教学杜牧的《赤壁》,教师推荐另外几首咏史诗让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李白的《塞下曲》
B.杜牧的《题乌江亭》
C.李商隐的《隋宫》
D.杜甫的《咏怀古迹》
14、以下是一位教师关于课前演讲的教学反思,阅读并按要求答题。
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虽然经历了漫漫长途,但坚持下来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我真切地感到学生们进步了,我也感到他们通过演讲越来越成熟了。
关于课前演讲,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演讲可以提高学生积累资料的能力,拓宽知识面
B.演讲可以提高学生胆量,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C.演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素质,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D.通过演讲,教师能直接倾听学生的心声,有利于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因势利导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15、阅读《探索月球奥秘》的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上课前播放苏轼作词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大家知道刚才所放歌曲的词作者是谁吗?
生:苏轼。
师:对,是宋代的大文豪苏轼。
师:苏轼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疑问:明月几时有?这是人类千百年来共同的疑问:月球到
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大家都来说一说你探索的结果吧!(学生回答)
师:大家的答案很多,下面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掌握的证据。
生:我找到了分裂说。这种学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的赤道附近分裂出去的,太平洋是伤
疤,月球肯定比地球小,是地球的孩子。
生:碰撞说。即一个小天体和原始的地球碰撞,致使地球飞出物与那个小天体结合形成了月球。
师: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也都有它的可能性。目前,国际上普遍公认地球的年龄是46亿岁,月球的年龄是45亿岁。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就有科学家发布他们新的研究结果。这就说明人类目前还不能精确测出各星球的年龄。所以,宇宙的奥秘无穷,月亮的身世至今不明,这些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看东坡居士多了不起啊,他的诗词让人类共享千古,他的疑问我们还得继续探讨下去。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名句“月有阴睛圆缺”。请问: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呢?
生: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它要靠太阳光反射。
生:月球模样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转动,太阳照它的光和我们看月亮的视线有一个夹角,这个夹角总是改变。
师:那我们每天看到的不同的月亮,叫什么呢?
生:月相。
生:月食。
师:月食?每天看到的就是月亮的相貌啊,不是它被吃掉了的样子。应该叫什么?’
生:月相。
师:这回对了。
师:每天月相不同很正常,但有时明明是皓月当空,满月如镜,也出现了残月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发生了月食。
师:是月食。请大家看一看月食全程动画示意图。在自然界中这个过程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但借助动画几十秒钟我们就看完了。古人不明白月食的原理,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是吧?
生:我收集到了哥伦布借月食降敌的故事。哥伦布航海到了非洲,与当地的土著人发生冲突,被关进地牢。哥伦布知道当天晚上要发生月食,就对他们喊,再不把我们放出去,就不给你们月光。不一会儿真发生了月食,土著人害怕了,就把他们给放了,还把他们敬为神灵。
师:看来懂科学知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啊!那谁能给大家讲一讲月食的原理呢?
生:就是月亮躲到了地球的影子里。
生: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月亮就得不到光照了。
师:月亮如此神秘,大诗人都想乘风而去,你知道都有谁实现了去月球的梦想了吗?先说古代的。
生:嫦娥。
师:嫦娥奔月,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则神话?
生:后羿射日之后和他的妻子就成了凡人,西王母给了他们一种不死药,吃了就能成仙,嫦娥一个人偷吃了,飞到月亮里,孤零零的一个人很寂寞。
生:不对,是有坏人要抢,嫦娥被迫吃下不死药。
师:苏轼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谁能说一说“婵娟”是什么意思?
生:月亮。
师:它的本意是什么呢?这是一个人的名字,我们刚刚说完她的故事。
生:嫦娥?
师:是的,婵娟就是嫦娥的别称。在这里,用它来代替明月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借代。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别号、雅称是借代的?(学生回答)
师:大家都收集到了多少月亮的美称和雅号?
生:我找到了40多个。
师:你能给大家一口气说出来吗?(学生说了十几个)你说得好极了,有一些老师都不知道。对上述教学实录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教学环节设计巧妙,利用苏轼词中的名句带出月球奥秘,兼有艺术性和科学性
B.在教学中,能够采取情感教学方式,尊重、鼓励学生探索,指导学生总结,给学生充分展示思维和才能的机会
C.教学环节中关于月食月相的讲解和语文无关,影响了整个课堂的完整性
D.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专题推荐:2014年各学科教学能力试题 深入考点
真题推荐:2014上半年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 233网校真题解析班,全面分析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