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一——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来源:233网校 2016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春秋笔法”专题主要学习的是《左传》中的相关内容,《左传》的学习属于文化论著研读。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准确识记。D项是“阅读与鉴赏”的实施建议。

  3.【答案】C。解析:教材中设置的四个栏目要点,按顺序依次为“立论”“选择和使用论据”“论证”“议论中的记叙”,这四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是符合议论文写作顺序的,立论是写议论文的基础,确立论点之后,要选择论据,然后选择适合的论证方法,同时,在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叙手法的运用。这四个栏目不可调换,教师应该按照顺序进行教学。

  4.【答案】A。解析:助读系统是指为帮助学生读解范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材料。课文中所配的相应的插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及记忆,避免单一枯燥的学习,是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5.【答案】D。解析: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多年历史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内涵的风俗习惯等。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蕴含了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文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目标规定“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文化形成的教学指导。“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蕴含了丰富的座次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之意,即帮助学生分析了项王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为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也向学生传播了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是以小见大的教学。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常见文言虚词“而”的各种用法的区分。A项中的“而”是转折连词。

  7.【答案】A。解析:例句和A项中的“乎”均表测度语气,译为“吧”;B项中的“乎”放于词尾,译为“……地”;C项中的“乎”表反问语气,译为“呢”;D项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

  8.【答案】C。解析:题干中采用多媒体声像和教师话语适时导人,没有涉及画面,故C项说法不正确。

  9.【答案】C。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与欣赏文学作品、诗歌阅读有关的教学内容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由此可知,这位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脱离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目标一看似切中诗歌的内容,却忽略了对这首诗中的“诗思”“诗语”的品析。目标二将他人赏析《再别康桥》时所用的语言和感受设为了此诗的教学目标,而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学习要求设定教学目标。故可知正确答案为C。

  10.【答案】C。解析: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的设计是着眼于课文内容及学生的表达的,而不涉及对文本文体的了解,C项说法错误,当选。

  11.【答案】B。解析:阅读这篇教学反思不难发现,这位教师是围绕文章主题——“高贵”组织展开教学的,其选择的切入点也是文章的主题——“高贵”,而非文章的人物。这位教师以文章主题为切入点,使学生围绕主题,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并且使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人物心灵世界的震撼,增强审美体验。塑造完美人格的。

  12.【答案】A。解析:从“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可以看出教师对学生情况进行了分析;从 “本文说理比较隐秘,学生不易掌握”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特点进行了分析,没有体现对新课标的分析。故A项错误当选。

  13.【答案】A。解析: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另一方面也可参与其中,在学生的探讨出现方向性问题时,对学生的问题或看法提出质疑,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

  14.【答案】A。解析:A项中“最重要方法”说法过于绝对,这里体现的是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这种教学方法的重要性。故A项错误,当选。

  15.【答案】D。解析:对从教学片段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课文中体现出的进谏艺术进行了精当处理,都是精彩有效的处理方式,各有春秋,无孰优孰劣之分。故D项表述有误,当选。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1)问题设计巧妙

  这堂课教师从结构、语言、意境人手,可以说抓住了教学本文的“要害”。与此同时,围绕切入点精心设计了3个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指向文本的主要特色,是理解文本的关键。这里没有所谓的以标准答案来替代学生的感受,束缚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的个性,阻碍学生的创造。可以说这些问题的设计体现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开放性,为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2)重视诵读

  “诵读是目视其文,耳闻其声,心悟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是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面到深层再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在教学中,这位教师把诵读当作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用示范朗读、自由读、听读等不同诵读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传达的思想感情。

  17.【参考答案】

  第②段中的错别字为“喧啸”中的“啸”,应改为“嚣”;“甘之如怡”中的“怡”,应改为“饴”。

  第③段中的病句为:

  她旅美留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

  这句话中存在两处问题,第一,“她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中主语多余,删去“她”;第二,“她旅美留

  学,循规蹈矩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成语使用错误,应改为“一丝不苟”。故这句话可修改为:她旅美留学,一丝不苟地学习英语和建筑,洋文好得令美国学者费慰梅称奇,却又在疾病缠身之际坚定信念,毅然留在祖国,用她的细腻经营着中国建筑史上的传奇。

  18.【参考答案】

  本文突出的优点有三:

  (1)审题精准。学生开篇用饶有意蕴的比喻,将人生中“重要的事情”和“更重要的事情”化虚为实,并顺势亮出了“我们不必妄想将它们全部做到,因为大成若缺,要学会舍弃纷繁与杂念,同时也不泯灭大关怀”的观点,立论切合题意。

  (2)底蕴丰富。题目“大成若缺”出自《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为“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意是最完美的物体也会有瑕疵,但它的功能却丝毫不受影响。在小作者笔下,“大成若缺”凡三现,既点明了题意,又使得结构谨严。此外,行文中还提及“麦比乌斯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最高瞬间”,这些典故、言论虽所占篇幅有限,一经点缀,却有效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与文化品位。

  (3)材料丰富。从梭罗、叶芝、海德格尔到林徽因,再到谭继洵、谭嗣同父子,论据涉及古今中外,它们分别阐明了“我们要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那是顺应本心的选择”“放眼当前,不要在意所谓的缺憾,其实那是我们通往更深、更远处的捷径”“如果心中没有一个成大事的目标,那也是无法成功的”三个分论点。值得注意的是,叙林徽因一例时,谈及人物的多个层面;谭嗣同之例本无新意,但增补上谭继洵评述儿子殉道的言辞,借以批驳“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势利与短浅,既新人耳目。又很有力度地针砭了时弊。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1)教材内容分析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在学习这些佳作的时候,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工夫,即品人和品文。品人,要以性格、品质为关注点,不仅要注意人物的外貌言行,还要注意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要注意人物性格中的时代因素,将对人物的分析与对时代背景的分析结合起来。品文。就是要品赏文章的一般作法、特殊技巧和语言艺术。

  《小狗包弟》是第一次入选高中语文教材,它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只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另外作者还通过描写小狗的悲惨遭遇给自己带来的难以磨灭的创痛,表达了自己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这篇文章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作用,可以借这篇文章让学生对“文革”那段历史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一是作者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醒人心的力量。

  (2)学情分析

  现今的学生距离“文革”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他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并不深刻,这对他们深入理解作者和“包弟”之间的故事及情感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因而就需要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相关资料,以减少阅读理解的障碍。另外,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反省的精神,而本文简单、朴实的文风容易引起他们的

  震撼,唤醒他们的忏悔意识。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情况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规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

  ①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认识“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

  (2)过程与方法

  ①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②感受世纪老人真诚的忏悔。

  ③认识“文革”十年给人带来的难以抚平的伤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勇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做一个真诚的人。

  20.【参考设计】

  一、导入

  文革期间,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跟女朋友用英语打电话,其目的是为了练习口语,但被人告发,说他是“里通外国”,于是被关押批斗,最终因无法忍受屈辱跳楼而亡;热爱生活、幽默风趣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在文革中屡遭批斗终因无法忍受人格的侮辱、身体的蹂躏而跳湖自尽。两人的悲剧命运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文革十年。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一个非人的年代,缺少人性,缺少温情,人性的扭曲和变异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巴金老人的《小狗包弟》,走近那个荒唐的年代,同时感受巴金老人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他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简介文革十年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一百个人的十年》里是这样评价“文革”十年的:“在这十年,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相互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的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的生命被吞噬。无论压在这狂浪下边的还是掀动狂浪的,都是它的牺牲品。哪怕是最成熟的性格也要接受它强制性的重新塑造。坚强的化为怯弱,诚实的化为诡诈,恬静的化为疯狂,豁朗的化为阴沉。人性、人道、人权、人的尊严、人的价值,都是它公开践踏的内容。虽然它不是大动干戈的战争,但是最惨烈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那么‘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伤累累的灵魂。”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文革对人身心造成的残害。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文章写了什么故事?

  明确: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

  2.为小狗包弟建立一个档案。(包括姓名、籍贯、旧主人、个性特征)

  明确:姓名:包弟籍贯:日本旧主人:瑞典

  个性特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忠诚等

  3.在与包弟相处、相离的过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与小狗的亲密接触——欢快

  如何安排包弟——忧虑

  送走了包弟——轻松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沉重——至今不能释怀——歉意

  四、精读第一段,学习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比较两个故事之间的异同,想想作者写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何用意?

  明确:

  相同点:都在讲述人与狗的故事。

  不同点:前者表现了狗对人的忠诚.后者表现人对狗的背叛。

  用意:

  1.引出下文巴金与狗的故事。

  2.反映当时武斗、血腥的社会现实。

  3.面对艺术家的悲惨遭遇,“认识的人看见半死不活的他都掉开头去”。而狗“亲热地叫着,扑到他跟前,到处闻闻。用舌头舔舔……它一定要留在它的朋友身边”。通过这一对比,反映了特定时期人性的扭曲,人情殆尽,世态炎凉。

  4.人性不及狗性.更加体现了作者忏悔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五、研读10~12段

  1.你如何看待巴金抛弃包弟的行为?从文中可以看出巴金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在那样一个非人的残酷年代,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人尚且无法保全自己,为了生存而抛弃一条小狗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作家并未为此而解脱自己,他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短短几句话,包容了超人的勇气,不但体现了作者所欣赏的卢梭式的“诚实”,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他看来,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所以当他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而牺牲另外一个生命的时候,他感受到了屈辱。同时,我们还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作家对国家、历史、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因为他的忏悔,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能让后人们记住这段历史,不再让类似的悲剧发生。巴金是真诚的,同时他有着高度的民族责任感。

  2.品读11段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景物描写:“脚下是一片衰草,竹篱笆换成了无缝的砖墙;右面角上却添了一个大化粪池……”“少掉了好几株花,多了几棵不开花的树。”美好的事物消失了,丑陋的东西出现了。尽管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但文革造成的伤害,文革留下的后遗症依然存在,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一环境描写的作用在于体现了文革给人们造成的伤痛是难以愈合的。文革的经历像噩梦一样时刻缠绕着作者,让其伤痕累累。

  六、课堂小结

  2003年.巴金被评为感动中国的人物,颁奖词是这样评价巴老先生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是呀,在天地间行走着一个真诚的人,他的真诚感动着每一个有良知的人,愿每个人都能像他一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七、布置作业

  以坦诚的心写下自己的忏悔,交给或寄给你曾经伤害过的人。

  八、板书设计(略)

  21.【参考设计】

  一、大家对包弟的态度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

  明确:

  态度:喜欢、感动……

  那是因为,觉得包弟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

  教师指出:这是人类的一种“利己”行为。

  思考参考材料(大屏幕显示):

  狗,从被驯化到现在.是动物中对人类要求不高的伙伴,被称为“人类最忠实的朋友”。狗能够在记忆中保存深度情感,很少见异思迁,这是其他动物难以具备的特点。所以,狗与人类之间,常常自然地存在着一条强烈的感情纽带。

  美国研究专家发现,在已识别出的2.4万多个人类基因中,至少有1.8万个,与狗的基因相同。美国科学家还证实,在狗身上,还可以找到人类五种性格中的四种。狗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在某种意义上,得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印证。

  (摘自互联网,有改编)

  二、后来,包弟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或者说,包弟是被主人怎样处理的?)为什么巴金要这么做?

  提示:

  可以从反面思考:如果一直保留着包弟,会给巴金自己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说明)

  思考参考材料:

  写作背景(大屏幕显示):

  从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历时10年。在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是其中一个。

  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是用文章的形式说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小狗包弟》就是他说真话的具体体现。

  (通过搜集关于巴金的资料并简单了解写作背景——文化大革命,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包弟”的经历和作者的感情,也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态度(变化):包弟——“包袱”(被抛弃)。

  教师指出:这是人类的一种“利己”的行为。

  三、送走小狗包弟.巴金仅仅是为了自己吗?

  提示:

  ①可以假设情形:如果一直保留着包弟,会给小狗包弟招致什么样的后果?(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予以说明)

  ②可以反面思考:假如光是为了自己,那么,送走包弟之后,巴金的内心会是什么感受?

  提示: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回答的依据。

  明确:巴金的态度可以从“听不见……看不见……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等语句看出。

  教师指出:作者为免小狗受社会时局、形势牵连,想替包弟“超脱”。

  四、送走了包弟之后,巴金是不是就能够心安理得地过日子了?这体现了巴金什么样的思想和人格?

  提示: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作为回答的依据。

  明确:巴金的态度可从“背上……包袱”看出。

  教师指出:这体现了巴金的“忏悔”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五、从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忏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后来作者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可仍摆脱不了“煎熬”,这又说明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在提问学生之前,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第10段)

  明确:

  ①善良、正直的品性和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

  ②反省、自律精神。这是我们民族在“文革”时代所缺少的精神,这种精神将随着巴金作品的影响,扩散到读者当中,唤醒社会公正、社会公德、人类善良的天性。

  试看“感动中国”(2003年)颁奖大会上,评委组写给巴金老人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出示关于巴金的简介(大屏幕显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文化大革命”之后,复出文坛,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改革开放之后,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六、总结

  (1)态度变化: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

  (2)作者是一个善良、正直,敢于解剖自己,具有反思、自律精神,值得尊敬的人。

  (3)对待包弟的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作者在强大的政治风暴面前的无奈;经历磨难之后仍摆脱不了的煎熬,反映了作者的良知和勇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试题推荐>>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