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全真模拟卷及答案一——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来源:233网校 2016年8月26日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某教师设计了“春秋笔法”专题,理解古代历史的叙述传统。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

  A.诗歌与散文

  B.小说与戏剧

  C.语言文字应用

  D.文化论著研读

  2.对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表达与交流”方面的实施建议,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B.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C.应鼓励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

  D.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

  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中,在“表达与交流”专题中,设置了四个栏目,分别是:“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学会宽容·学习选择和使用论据”“善待生命·学习论证”“爱的奉献·学习议论中的记叙”。对该专题的实施建议分析不恰当的是(  )。

  A.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练习议论文的写作

  B.教师可根据学情,在一个学期内统筹安排这四个栏目的教学

  C.教师不需要按照这四个栏目的顺序进行教学,可根据教师、学生情况相机安排

  D.对于每个栏目后面的练习题,教师应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进行练习

  4.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本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5.某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时,设计了下面一段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句话时,以计算机操作坐标轴的方式将四人位置标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尊卑及文中所蕴之意。

  以下对这一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用多媒体设备,巧妙展现中国古代座次文化,更利于学生形象理解、分析并识记

  B.教师特意使用多媒体展现项王的排座,其实质是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他藐视敌人,骄傲自大的性格特征

  C.教师抓住座次安排这一教学点,用新颖的形式进行深层教学,为学生理解项羽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D.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教师虽然为学生拓展了座次文化这一知识点,但和内容联系点不是特别紧密,抓小失大

  6.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7.教师在讲授完《庄暴见孟子》中“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中“乎”字的用法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又为其举了以下例子,其中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日食饮得无衰乎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8.学习《琵琶行》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经典琵琶演奏曲《霓裳》,在音乐声中说:“在自居易时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请大家随着这琵琶声走进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然后,教师播放范读录音。对该教学导入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该诗情感浓厚、意蕴丰富,适合运用情境导入

  B.教师用琵琶曲来渲染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

  C.凄冷的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闷凄冷的氛围

  D.导入能成功引出课题。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导

  9.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为高中语文课文《再别康桥》一课设计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指导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三美”。

  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教学目标准确契合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

  B.目标一准确切入了诗歌的内容,体现了教师对诗歌的准确理解

  C.目标二关涉了《再别康桥》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方法,但美中不足之处是忽略了学生体悟诗歌方法与策略的学习

  D.学生能力、已有积累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是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位教师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即综合体现了三者的分析

  10.某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包身工》一课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讲述包身工的故事。以下对教师的这一做法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教学设计

  B.能够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捕捉文章信息的能力

  C.这是初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意在让学生在阅读中尽快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

  D.意在鼓励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勇于表达自己,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11.以下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有关《苏武传》一课的教学反思(节选),阅读并回答问题。

  《苏武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名篇,其主题就是通过阅读,让读者感受苏武高贵的灵魂。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是以“高贵”作为进入人物灵魂的切入点.教学的研究课题也是“与高贵对话”。首先,以“高贵”导入新课,让学生讨论什么是“高贵”。通过讨论,学生懂得了高贵其实与个人的年龄、性剐、职位、民族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心灵的强大与自身的信念。其次,感受“高贵”。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能表现“高贵”的事件。第三,解读“高贵”。让学生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解读“高贵”的。第四,拓展“高贵”。让学生搜集和整理有关“高贵”的名言名录。

  对上述教学反思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了文本人物的形象特点,准确地抓住了文本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

  B.以文章人物形象为切入点能够让学生围绕人物展开讨论。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达到与文本人物进行深入沟通与对话的目的

  C.四个问题,体现了层层深入的课堂教学节奏。有利于学生领略文学作品在选材和表现上的艺术手法,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中拓展、迁移

  D.整个阅读教学课堂以“高贵”为中心串联在一起,课堂结构紧凑,阅读中心明确,提高了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A]学生理解文言文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且本文说理比较隐秘,学生不易掌握。教学设计应深入浅出。

  [B]文言文教学仍然要重视“诵读”练习,只教方法而缺少读的实践.学生是无法感受到本文情满笔端、词意婉转恳切的特点的。诵读指导,应让学生懂得读,也让学生读得懂。

  [C]课堂讨论,教师除了积极引导参与外,更要设计出好话题,且各个小问题之间要有层次。揣摩语言是披情入理的切入口。推敲本文“动人之情”的力量来源,除了充分运用“赋”的四字骈句、比喻、排比、对偶等艺术手法外,主要是缜密的思维、富有逻辑性的文字,让晋武帝读罢,理屈词穷。说理与抒情缺一不可。

  [D]将语言与结构结合在一起分析,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实词的用法,又体会了文章思路,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缜密的逻辑。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原文,又能借鉴写法。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时的教学反思,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现了分析学生情况、文本特点和新课标要求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B.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的教学建议

  C.深刻理解了在阅读教学中课堂预设的重要性和教师积极的引导作用

  D.抓住文本特点,双向解决文言文阅读中“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的教学目标

  13.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评议,落实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大约20分钟)

  ①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老师平衡调配,把全体学生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各小组讨论分析文本中存在的文言知识,然后每组派一位代表到黑板书写.其他同学针对书写内容做好补充和评议准备。

  ②展示每一小组讨论后黑板上书写的结果。(略)

  ③学生点评各组答题情况。(略)

  ④教师点评肯定。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教学《寡人之于国也》一课时设计的讨论教学环节(节选),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生1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读得非常好。人们说诗词,七分诗,三分读。我觉得生1的3分可以得满分了。我想同学们通过自己朗读,也能达到生1这样的高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大声朗读,然后想一想你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师:好,三分钟到了。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我先请个女同学。其他同学看看她能读出味道来吗?

  (生2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好,请坐。我问问生3,你看她读出味道来了吗?

  生3:我觉得应该说读得还是不错的。但是不如生1那样激情澎湃一些。因为可能是语调问题。

  师:哦.有点含情脉脉了是吗?你来读一下我们听听。

  (生3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完以后,其他学生鼓掌)

  师:你读的时候可能有你对诗词的理解,当然还与个人的气质和音质有关系。生3就是重量级的.生2就是小小的女孩儿,可能读出来声音就不那么浑厚,读得也不错。我觉得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审美活动。你读应该读出你自己的味道来。

  师:我想听听同学们读出了什么味道,能讲一讲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吗?要落实到诗词之中。

  谁来讲?你读出什么样的感觉了?这种感觉是具有个性的,无所谓对或错。这么好的诗词没有我们的阅读是很遗憾的。我找个同学来起个头儿。

  这是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段教学过程反映了阅读教学是古诗词教学的最重要方法

  B.教师要求学生想想“能读出什么味道来?这种味道从何而来?”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就更有目标,效率也会更高

  C.这段教学既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求

  D.教师最后的总结发问体现了教师将阅读回归文本内容的意图

  15.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片段一:

  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124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18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

  (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

  学生发出一阵笑声。

  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

  (幻灯片显示)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

  片段二:

  全班朗读第三段。

  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秦伯……矣”(幻灯片显示)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

  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

  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

  (幻灯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

  师:剩下几句.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

  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

  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

  C.片段一中,教师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

  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法进行语言分析;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

试题推荐>>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能力》(高级中学) 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