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 >教师资格证 > 中学教师资格 > 中学模拟试题 > 中学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

2020年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考前提分卷二

来源:233网校 2020-09-08 14:54:58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小题20分,第20小题20分,第21小题25分,共6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19—21题。

[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课文导语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绝不仅仅停留于“活着”。当面临生死抉择时,该怎样做出自己的决定?文中孟子关于“义”的论说,对今人仍不无启迪。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学习本单元要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诵读古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课后练习(部分)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的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们讨论一下。

二、结合本文及《(孟子)两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示:《(孟子)两章》的课文内容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级人数45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幻灯片,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9.回答上述材料中的课后练习第二题。(20分)

20.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本文的教学目标。(20分)

21.请设计本文的教学过程,并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25分)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1)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①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②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③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④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

(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

(3)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4)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20.【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与作品、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的思想,思考现代人生;走进作品,与作者、作品进行多角度的对话,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作者的思想,理解作品的主题;思考在我们面临许多重要抉择的时候,应做出正确的选择,要以“义”为重。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文,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舍生取义的道理。

21.【参考答案】

学习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疏通课文大意,找出疑难之处,留待课堂解决。

2.默读课文,基本断句准确。

3.教师推荐网站,了解孟子。

二、激趣导入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1.由一两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断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

出自《孟子》的。例:

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三、整体感知

1.教师和学生一起以不同的方式默读、朗读课文。

(1)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

(2)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特别关注。

(3)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4)找出课文中出现的对称句和排比句,感受文章语言特点。

2.教师以若干问题带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孟子在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3)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4)作者为证明观点,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必须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可以鱼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做怎样的选择的问题。

五、拓展探究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

2.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内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3.课文第二段内容隐含一个什么典故?可以用我们搜集的孟子的哪句名言来印证?

4.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六、延伸拓展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日罗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对于今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择。我们一直在选择,谨慎地选择。 

七、推荐欣赏

1.2002年“全国大专辩论会”——中山大学Vs电子科技大学(正其义是否谋其利)

2.电影《生死抉择》中市长李高成最后的演讲

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进入教师资格微信学习群。

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微信学习群

备考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热点推荐:教师资格证试题库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取证班购课即送教材,5大基础班级教学,给您备考指路,免费试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