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内容共分为七个模块内容,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归纳整理了各模块重点考点,给各位正在备考教师资格的小伙们们作参考,详细考点讲解视频>>>
第二章 学生指导
第一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
1879年威廉·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为全世界心理学学生的“圣地”,标志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的正式定义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桑代克:使教育心理学从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智商是智力年龄被生理年龄被生理年龄相除而得出的商数。智商的计算公式如下:IQ=MA÷C.A×100,智商表示人的聪明程度.智商越高,表示越聪明。 生理年龄指的是儿童出生后的实际年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是根据智力测量测出的年龄。
通常人们对智力水平高低进行下列分类:智商140以上者称为天才,智商120-140为最优秀,100、110、120为优秀,90-100为常才,80-90为次正常,70-80为临界正常,60-70为轻度智力落后,50-60为愚鲁,20-25为痴鲁,25以下为白痴。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感过程---情感、情绪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小学生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二、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通常,感受性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感觉阈限越大,感受能力越差。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是指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与差别感受性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
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别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3、感觉的特性
(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温度觉:手放在温水里,开始觉得热,慢慢就不觉得热了。
视觉: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现象。如从光照的室外走入电影院,或夜晚由明亮的室内走到室外等。
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2)感觉对比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同时对比。
马赫带现象:明暗相邻的边界上,看起来亮处更亮,暗处更暗。
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②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继时对比。
如,吃完苦药后再吃糖觉得更甜
从冷水里出来后再到稍热一点的水里觉得热水更热了。
(3)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叫感觉后象,也叫感觉后效。
电灯灭了,你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声音停止后,你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
感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正负后象可以相互转换,后象的持续时间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4)感觉的相互补偿
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缺失后可以通过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补偿。如盲人的听觉灵敏。
(5)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如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等。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各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并受人的知识经验和态度的制约。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
(2)时间知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3)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是指观察者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的实际运动连续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实际不动的静止之物,很快地相继刺激视网膜所产生的物体在运动的知觉。
诱动知觉:是指实际不懂的静止之物因周围其他物体的运动而看上去在运动的知觉。
自主运动知觉:是指缺乏外在参照物的情况下,把静止的对象视为运动的一种幻觉。
(4)错觉和幻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
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3、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理解性
(2)知觉的选择性
是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
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②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
③对象的活动性
④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3)知觉的整体性
是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人的直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三)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也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心理条件。
2、注意的分类
(1)无意注意
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无意注意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工作、学习中可以减少脑力的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但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人们不可能通过它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完成艰巨的任务。
(2)有意注意
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这种注意显示了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须要有意注意的参与。
(3)有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兼有两种注意的部分特点,是一种高级状态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转移与分散
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分散则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4、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
①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应是高度熟练的
②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按保持时间可分为:
(1)瞬时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是极为短暂的记忆。
特点:时间极短,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
容量较大:9-20个比特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编码:主要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像。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2)短时记忆:又叫工作记忆,贮存时间不超过1分钟
特点:时间很短:不会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容量有限:一般7±2个组块
意识清晰
操作性强
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3)长时记忆
又叫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几天、几周或数年,甚至终身不忘。
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以意义编码为主,有两种方式,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即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根据信息加工和存贮内容的不同:
①陈述性记忆
②程序性记忆
3、记忆的过程
在记忆过程中,从记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即对信息的识记具有选择性。识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类:
①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它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
②根据识记的方法来分,可以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2)保持与遗忘
①遗忘
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②遗忘的曲线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绘制了著名的“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开始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逐渐下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遗忘了。由此看出,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③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④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退,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B: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代表人物:詹金斯、达伦巴希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材料对保持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C: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D:提取失败说:代表人物图尔文。
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一,及时复习,在学习的当天进行复习
第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五)言语
言语的种类:
1、对话言语—最基本的言语形式
2、独白言语
3、书面言语
4、内部言语
(六)思维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况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概况性
3、思维的基本过程
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等。
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的基本环节。
4、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2)判断
(3)推理
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5、思维的种类
(1)根据发展水平不同划分
①直观动作思维
是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直观问题时的思维过程。离开了感知活动或动作,思维就不能进行。如儿童边数手指边算术,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停止。
②具体形象思维
是人脑对表象进行的思维,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可操作性
③抽象逻辑思维
是用语言符号进行的思维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划分
①直觉思维: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
②分析思维
(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划分
①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②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如教学中的“一题多解”。
(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
①再造性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如用音标规律读单词等。
②创造性思维
三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5)根据思维过程的依据来划分
①经验思维
②理论思维
(七)观察
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八)想象的分类
1、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2、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幻想、理想和空想
三、情绪情感过程
(一)情绪分类
1、情绪的基本分类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悲哀时带来的紧张的释放,会导致哭泣。当然,悲哀并不总是消极的,它有时能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2、情绪状态分类(选择题)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2)激情
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
(3)应激
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机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二)情感分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四、意志过程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1)动机冲突
①双趋冲突
②双避冲突
③趋避冲突
④多重趋避冲突
(2)确定行动目的
(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五、个性心理
(一)需要
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
(二)动机
需要---引起动机的内部条件
诱因---引起动机的外部条件
(三)兴趣
兴趣的品质
广度、中心、稳定性、效能
(四)能力
1、能力的概念
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并推动能力的发展;能力制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影响知识、技能的学习进度。
知识是认识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要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
3、能力的分类
(1)按能力的构造
一般能力:是在不同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抽象概括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创造力是高级表现。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
(2)根据从事的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
模范能力
创造能力
(3)根据能力在人一生中不同发展趋势
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对关系的认识,类比、演绎推理能力,形成抽象概念的能力等。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2)早期的经验
(3)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4)个人勤奋的影响
(五)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性格的结构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
(六)气质
1、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的表现。孩子刚出生时,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差异。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2、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七)人格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主要是指人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2、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2)稳定性
“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这里的秉性就是人格的稳定性。
(3)整体性
(4)功能性
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3、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格的发展方向及程度
(2)社会文化因素
决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会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因素
①权威型:被动、依赖等
②放纵型:任性、自私等
③民主型:活泼、自立、富于合作等
4、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
5、个人主观因素
社会上各种影响因素,道德要为个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转化为个体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才能推动他去思考与行动。
编辑推荐:小学教师资资格证笔试考点归纳汇总(两科)
热点推荐:教师资格备考资料包打包下载>>>
通关必看: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时间短,233网校讲师助你快速突破考试重难点,直击90%核心考点,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