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点提示
1.知觉的含义和知觉产生的条件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产生的条件是:(1)外界刺激的直接作用;(2)正常的感官和中枢神经系统;(3)适当的知识经验
2.模式识别理论
知觉实质上就是一种模式识别,也就是把感官获得的信息与记忆中已经贮存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并作出最佳匹配的过程。模式识别理论主要有:
(1)模板说。该假说认为,人的记忆中贮存着各种各样的模板,这些模板是在过去学习、生活中形成的模式的拷贝。一个人知觉事物时,就是将当前的模式与记忆中贮存的模板进行比较,作出最佳匹配,模式就得到了识别。
(2)原型说。该假说认为,人在记忆中贮存的并不是一个个特定模式的拷贝,而是反映一类客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原型,因此,人在知觉事物时,将感官获得的外部刺激与原型比较,只要近似匹配就可以识别。
(3)特征说。该假说认为,任何模式都是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构成的,这些元素或成分就是特征,人在记忆中贮存的就是过去刺激的各种特征,模式识别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特征和特征分析。人在知觉一个事物时,首先是对它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与记忆中贮存的各种特征比较获得最佳匹配,也就识别了这个事物。当两个模式有较多的相似特征时,模式识别就容易发生混淆。
3.小学儿童知觉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知觉发展主要体现在:
(1)知觉有意性的发展;(2)知觉分析╠╠综合水平的发展;
(3)知觉策略的发展,包括知觉搜索的目标性增强;利用语言刻画知觉对象;根据期望知觉对象。
4.记忆的概念和记忆的三个系统
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信息的贮存相当于保持,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
记忆可划分为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三个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1)感觉记忆,又称感觉登记、瞬时记忆,它是指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再呈现时信息仍能保持瞬间的记忆。其特点主要为: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大;信息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等
(2)短时记忆,是介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记忆。一方面它接受由感觉记忆而来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将其中一部分通过复述而进入长时记忆;另一方面它又接受由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等待调用的信息。其主要特点为:保持时间短暂;记忆容量小(7+2个单元);信息主要是以听觉和视觉形式编码等。
(3)长时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是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存的记忆,长时记忆犹如一个贮存信息的巨大库房,其容量可以说是无限的。
5.有关长时记忆的遗忘理论
(1)干扰说。该理论认为,导致遗忘的原因是其他信息进入了记忆系统,干扰了原有信息的保持。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就是先后学习项目之间的相互干扰。
(2)衰退说。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以某种方式在大脑建立痕迹的过程,记忆中信息的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随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弱,以至消退。因此,适量的过度学习和复习有利于加深记忆痕迹,能阻止遗忘的进程。
(3)线索依存说。该理论认为,进入长时记忆的信息一般不会“漏失”,遗忘并不意味着长时记忆中不存在有关信息,而是不能有效地提取。因此,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网络,教会学生利用线索提取有关知识,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记忆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4)动机说。该理论认为,遗忘是人出于某种动机而主动压抑的结果。
(5)同化说。该理论认为,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小学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记忆有意性、主动性的发展;
(2)记忆策略的发展。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发现记忆材料中的规则,把握了规则,就会提高记忆的效果;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可能自发地复述记忆材料;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善于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