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理论
一、本能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二、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认知与期待理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举例说明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2003.10)
动机产生的原因
1、内因:需要考试大论坛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2、外因:诱因-外在环境
环境刺激是动机产生的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剌激物。
43、 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 ②指向功能 ③调节与维持功能
44、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45、 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1.合作 2.情谊 3.归属
46、 成就动机的特征 :1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2.具有坚定信念3. 正确的归因方式
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2005.4)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
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47、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①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建立在需要层次理论上;
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8、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
(一)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
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
(二)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
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
(三)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与外显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两者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49、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
50、 人格特征:(一)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51、 人格的结构 :(一)知-情-意系统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这三大方面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差异,都属人格结构里的成分 (二)心理状态系统: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这些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三)人格动力系统: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四)心理特征系统: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 (五)自我调控系统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性格有何不同(2003.10))
52、 认知方式类型:
(一)冲动型与沉思型:对问题的思考速度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个体差异。冲动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沉思型认知方式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
(二)系列型与同时型:达斯提出了系列型与同时型认知风格。系列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取宽视野的方式,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并同时兼顾到各种可能性,才能解决好问题
(三)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场依存性的人则要依赖于外界环境,场独立性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
53、 性格特征:
(一)性格的态度特征: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事物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为人处世
(二)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是一种设定行为目标,自觉地调节自己,努力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的心理品质。意志特征是性格结构的一个重要侧面,它是一个人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时表现出来的
(三)性格的情绪特征:每个人都有其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这些就构成了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性格的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想像等方面的差异,就是性格的理智特征 。
人格的本质特征(2004.4)
(一)独特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二)稳定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
(三)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四)复杂性: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五)功能性 :"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2005.4)
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各自的优势是什么(2004.10)
三维人际关系理论(2005.4)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的人际需要三维理论分为两个方面:
1、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2、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舒茨认为,上述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都可以转化为行为动机,使个体产生行为倾向,而个体在表现三种基本人际需要时又分为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情况,于是个体的人际行为倾向就可以被划分为六种。
54、 人格测量方法:一、测验法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三)青年性格问卷 二、投射法 (一)罗夏克墨渍测验(二)主题统觉测验 (三)句子完成法
55、 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 (一)本能 (二)合群需要 (三)自我肯定需要
56、 人际交往的理论:(一)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W.Schutz,1958)提出①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②六种基本的人际行为倾向, (分为主动的和被动) (二)社会交换理论 , 社会学家霍曼斯(G.C.Homans,1958)提出,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换。
57、 人际沟通的类型:1.言语沟通 2.非言语沟通(1)表情: (2)眼行为 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 (4)服饰 (5)讲话风格 (6)人际空间。
58、 群体的一般特性:(一)群体规范(二)群体的凝聚力 (三)群体中的角色 (四)群体的领导
59、 群体的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去个体化(三)群体的决策行为(四)从众与服从
60、 社会惰化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原因 :第一,社会评价的作用 ;第二,社会认知的作用 ;第三,社会作用力的作用
有效途径::(1)不仅公布整个群体的工作成绩,而且还公布每个成员的工作成绩,使大家都感到自己的工作是被监控的,是可评价的。(2)帮助群体成员认识他人的工作成绩,使他们了解不仅自己是努力工作的,他人也是努力工作的。(3)不要将一个群体弄得太大,如果是一个大群体,就可以将它分为几个小规模的群体,使得更多的成员能够接受到外在影响力的影响。
61、 从众原因(2007.4):(1)行为参照 (2)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 (3)害怕与众不同的心理状态
简述去个体化的涵义与主要原因(2006.10)
1、去个体化是由费斯廷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群体中,人们有时会感到自己被湮没在群体之中,于是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丧失,个体的自我认同被群体的行动与目标认同所取代,个体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制力变得极低,结果导致人们加入到重复的、冲动的、情绪化的,有时甚至是破坏性的行动中去,这种现象叫做去个体化。
2、导致去个体化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匿名性;另一个原因是个体处于群体中,会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使自己的注意高度集中于他人的反应以及周围所发生的戏剧性事件,或者由于药物、酒精、催眠等的作用,使个体进入极端的自我卷入,从而降低了自我意识。
62、 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二)能够了解并接受自己 (三)能与他入建立和谐的关系 (四)善于调节与控制情绪 (五)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挫折的产生原因
可以概括为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
外在因素主要指环境方面的,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外在因素常常是个人意志或能力所不能左右的,如个人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意外事件、社会动乱等。来源:www.examda.com
内在因素则主要指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阻碍了目标的实现。包括个人的生活条件、人格特点、心理状态、经济水平等。
63、 挫折后的反应:(一)攻击行为 (二)冷漠 (三)幻想 (四)心理防御机制
64、 焦虑的主要类型:(一)广泛性焦虑障碍 (二)恐慌障碍 (三)恐惧症 1.广场恐惧症2.社会恐惧症 3.特殊恐惧症 (四)强迫症 (五)创伤后应激症
65、 焦虑的应对策略 :(一)认清焦虑状况 (二)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 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 (三)学会放松自己 (四)运用想像减轻焦虑 (五)进行理性思考 (六)接受专业治疗
简要说明克服焦虑的三个原则(2007.4):1.不回避 2.正面迎战 3.做记录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2002.10)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
简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2007.4)
1.感知运动阶段 0~2岁: "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 2~7岁:自我中心性或不“守恒”性
3.具体运算阶段 7~12岁:掌握了守恒 、“自我中心”的程度也在下降
4.形式运算阶段 11、12岁以后 :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内容是什么(2004.1)
(一)青少年时期智力的发展
(二)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发展
2.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3.人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