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
这两种记忆是密切联系、密切相关的,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在机械记忆时尽可能把它意义化,有助于记忆效果的提高;另一方面,意义记忆也要有机械记忆的帮助,才能保证记忆的精确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意义记忆与机械记忆结合起来,但应以意义记忆为主,因为意义记忆较之机械记忆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心理学实验证明,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高。比如,下面两组材料,要大家去记。第一组材料是:柳、两、鹭、天、白、上、鸣、黄、行、鹂、个、翠、一、青。第二组材料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结果对第一组材料是最多也只能记住七八个,而第二组材料,就是没有读过杜甫绝句的人,也会完全记住。两组材料同是十四个字,只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意义有所不同,可见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率要高好几倍。因此,教学中要尽量克服那种读书“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的方法。
怎样帮助学生运用意义记忆呢?意义就是联系。如知识与客观实际的联系,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知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等。为了加强意义记忆,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参观、实验等手段,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有时还可以给本来无意义的材料“赋加”一种人为的意义,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记忆术”,如编成歌谣或顺口溜等来提高记忆效率。比如:化学元素符号很难记住,就可把其中的K钾、Na钠、Ca钙、Mg镁、Al铝,编成“加拿大美女”的顺口溜;还可把化合价编成歌:“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钡镁钙锌,四价硅来三五氨,三价元素有铝金;一二铜汞二四六硫,二三铁来三五磷,四价还有碳硅铅,以上价数要记清”;英文字母歌,就使人不费多大力气就可以记住。又如,某单位电话号码是4418,这个号码就可以附加意义,把它变为4加4等于1个8,这样4418就容易记住了。要记住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可以用声音相似的语句来代替,我们就可以用谐音为“一拨一拨,一拨就拨散”或“一爬一爬,一爬就爬上山了”来记住;要记住“二数和的平方”公式(a+b)2=a2+2ab+b2,可用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乘积两倍在中央,等号两端第二项的符号要一样”来记住。在短时间内要记住很多人的名字,也可以与某个意义相联系来记忆。比如,“郝复”可与其谐音“活佛”相联系;“白仁”可与白种人相联系;“富世仁”可剖析为“富士山上的人”。在记其他知识时也可以适当运用记忆术。只要抓住其特征,并把它和某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就容易记住了。
机械记忆应该与意义记忆相结合起来,但是在学习中,也会遇到一些无意义的或意义较少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记忆就要运用机械记忆了。不仅如此,有时材料本身是有意义的,由于学习者的理解水平有限,一时还不能理解其意义,这时也可以先运用机械记忆的办法把材料记下来,然后逐步加深理解和巩固,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机械记忆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和意义记忆往往可以相辅相成,有些有意义的材料如口诀、公式、诗歌、范文等,为了记得准确熟练,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多次重复才能记住记熟。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运用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来提高学生记忆的效率。
(六)“五官”和“五到”是记忆的根本
读书学习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又是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人的感官参加学习活动越多,所得的感性材料越丰富,这样上升到理性认识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记忆得越牢固。所谓“五官”就是眼、耳、口、手、脑,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口读、用手写,而且要用脑子想,把所有的感官都调动起来,让多种器官协同活动,做到耳目聪明,手脑并用。所谓“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仔细地看;耳到就是仔细地听;心到就是专心致志,独立思考;口到就是认真地读、讲、说、讨论;手到就是多做、多练、多演示、多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五官做到五到,让学生有多种感觉器官参加活动,就能全面地掌握事物的特点,全面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记忆的效率就高。
(七)引起联想,有益于记忆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某种外界信息常常可以引发出我们对往日的回忆。联想的前提是相互引起联想的诸事物过去在头脑中已经建立了的联系。回忆常以联想的形式出现,同样的一些对象,可以按着不同的联想而被识记回忆起来,不少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总是以联想来促使学生回忆。
联想有以下几种:
接近联想。即从时间、空间接近的事物想起。比如,想到天安门,人们就想到了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前门的城楼等等。
类似联想。即反映对象类似的地方。比如,进行分数教学时,就可以与除法、小数联系起来想。
对比联想。即反映对象的对立性。比如,讲国家地理时,可以将中国与美国、日本与英国、英国与法国进行比较,记忆的效果就比较好。
关系联想。即从事物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进行联想,从而追忆出有关的事物。比如,让学生知道了气温与气压和风的关系,气温与纬度、地形的关系之后,就不难理解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由南向北随纬度的增高而降低,同纬度的各地又随地势的增高而降低的道理。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揭露现实对象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让学生形成各种联想,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记忆的效果。
(八)掌握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记得的东西不去复习,就会遗忘。什么是遗忘?凡识记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恢复时,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就叫遗忘。什么样的复习才算合理,这就要看看遗忘有什么规律。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发现遗忘规律是先快后慢。即今日记得的材料,明天忘得很多,后天也会忘,但忘得就会少一点,越往后面忘得越少。第一,复习就必须趁热打铁,及时进行。其次,有意义的材料忘记得慢而少,无意义的材料忘记得快而多。因此,复习时应当开动机器,加深理解。第三,材料的中间部分遗忘得快而多,两头部分遗忘得慢而少。这是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路夹攻,双重影响的结果。因此复习时就要对中间部分的材料多花点功夫。第四,记忆性质相类似的材料由于互相干扰也容易产生遗忘。例如,学习了历史课后,立刻去学习语文课,那么这两种材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使二者不能很好地记住。因此,复习时要尽可能在类似的材料中找出不同点来。第五,材料的数量越大,一般在识记后遗忘得较多;识记材料的数量少,就遗忘得少。所以加重作业量是不对的。此外,遗忘也有赖于人们的兴趣和情感,这些在教学中都应当加以注意。
为什么会发生遗忘呢?产生遗忘的原因是识记时所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抑制所致,遗忘发展或解除的速度与暂时神经联系的巩固程度和抑制的深浅有关。具体地说:
遗忘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暂时神经联系以外的较强的无关刺激物抑制了原来的条件反射,引起外抑制的结果。这是一种暂时的遗忘现象,情况变化后,外抑制解除,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起来。例如,考试时,由于过分的紧张,会一时答不出已经记住的材料,而过后又很容易想起当时忘了的内容。
遗忘的第二个原因是,由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长期或紧张工作后所引起的疲劳而产生超限抑制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复习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
遗忘的第三个原因是,由于暂时神经联系,没有继续强化而消退,产生了内抑制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就要及时强化,及时复习。
根据以上遗忘规律和产生遗忘的原因,要与遗忘作斗争,就必须合理地科学地组织复习。组织复习是巩固记忆的基本途径,是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率的根本方法。那么,怎样组织复习呢?
1.要及时复习。遗忘发生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必须及时。实验证明,识记后一二天内遗忘得最多,以后逐渐缓慢。根据这个规律,复习要先多后少,学过的东西要在遗忘之前就及时复习,才能事半功倍,等到忘得差不多了才去复习,那是得不偿失。“今天功课今天毕,不要等待到明日”是学习的好经验,也是和遗忘作斗争的好方法。
2.要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复习可以连续地进行,这叫集中复习;也可以在复习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复习,这叫分散复习。一般说来,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为集中复习容易加重脑细胞的负担,引起疲劳,产生抑制;分散复习把繁重的脑力劳动分步进行,可以避免脑力疲劳,间隔的时间,还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所以效果显著。根据这个规律,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好平时的复习,专靠集中复习搞突击的方法,是有损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
不要同时复习两种性质相类似的材料。学习一种材料后,马上又去学习在性质上相类似的材料,常常会发生前后两种材料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干扰。交替复习几门功课,比连续复习一门功课的效果要好。教学上也要避免单科独进,要使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学习方法生动活泼。排课表要注意文理间隔,不要把性质相似的学科排在一起,防止单一做法。
复习要多样化。单调的机械重复,容易使大脑皮质产生抑制和疲劳。复习多样化,既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多样化,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来巩固所学的内容。例如,同一字词的复习,可以用默写、填空、造句、分析字形的偏旁部首,写出同义词或反义词等等方式,使学生通过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做到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