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观认识的片面性、、偏激性
时值青少年身心发展、见识剧增、知识膨胀的时期,他们认识和接受事物的方式不再停留在小学阶段那种单纯的接纳和模仿过程,而是不自觉地渗入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容易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做出错误的判断,产生不良的心理。例如,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追星一族”占学生总数的40%。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明星的创业精神是无可非议的,但他们都是片面倾慕一些明星的放纵、自由的个性,最终造成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满,进而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抗行为。更有甚者,他们接触现实生活中一些有不良行为的人或群体,并错误地认同甚至羡慕某种本来就不正确却很符合或能满足青少年心态的现象时,就更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倾向。例如,看到同龄人谈情说爱时,会错误地觉得这些人很浪漫,为满足好奇心与虚荣心而产生期待早恋的欲望。
(二)意志品质的薄弱
有些学生害怕困难,见到困难就退缩;有些学生缺乏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即使经过教育有了进步后也因经不住诱惑而出现反复,失去控制自己的能力。这些意志薄弱的学生通常会发展成为行为不良的学生。
(三)道德信念和道德情感的不成熟
中学生的道德信念还不稳定,有时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常有较大的片面性,爱做绝对的肯定或否定。例如,把不遵守纪律看作是“勇敢”,把尊敬老师看成是“拍马”,把积极参与各类活动看作是“出风头”,把向老师反映情况看成是“出卖同学”。这些道德信念上的错误容易导致不良行为的逐渐形成。
有些中学生道德情感非正常发展。由于受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他们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他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和老师发生冲突,和长辈发生争吵,以至于发展为爱憎不明、感情用事、性情易怒、喜怒无常。情感的非正常发展也是导致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理想与现实的差异
调查中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中学生占11.5%。中学生正处于开始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启蒙阶段,他们常被多彩的世界搅得眼花缭乱、浮想联翩,时刻憧憬、幻想美好、理想的未来。但是,这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很容易在现实有限的条件中受挫折。理想越多,追求欲望越强,在实际生活中受挫折机会越多。当这种不切实际的理想多次不能满足时,便容易产生一种不良心理行为,最终促成不良行为习惯。如果多次失败后又没有正确引导,就很容易自暴自弃或为获得虚荣而采用不正当手段的不良行为。
(五)家庭环境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组成、经济条件等自然结构。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会阻碍孩子们的心理发展。从小环境来说,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十分有害,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源于此。
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有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四种,而其中以民主的教养态度最好。在这样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子女教养态度一致,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注意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启发孩子的自觉性,培养孩子求知向善的自主能力和勤奋好强的品质。反之,其他教养态度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六)学校教育观念和方式的陈旧
引导学生向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通过调查发现,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始终离不开应试教育。畸形的教育体制、陈旧的教育观念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影响了中学生的正常心理发展。例如,设立重点班,使学生失去了心理平衡,甚至畸形发展。一成不变的、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没有充分了解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仍然采用封闭式、程式化方法去管理和教育学生,有的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困惑。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的精神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等。所有这些都会促成中学生心理发展偏离正常轨道,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一旦误人歧途,其后果不言而喻。
(七)社会影响与教育不一致
调查发现,99%的家长都希望孩子朝理想、积极的方向发展,因而要为他们树立积极的榜样,以做示范,在孩子心中灌输完美的社会形象。百态人生使仍处于观望中的中学生目不暇接,也使他们防不胜防。积极的社会现象使他们在心中证明了老师、家长的教导,消极的社会现象又让他们感到好奇、彷徨。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正确的引导,这些社会信息的负面影响也会逐渐抵消,甚至超过学校、家庭的正面教育效果,使中学生在成长的危机时刻促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辽宁教师资格证VIP班: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点击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