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小学模拟试题>小学教育教学知识试题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学实施》章节习题:小学课堂教学

来源:233网校 2015年8月5日

第二章 小学课堂教学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是指实物、模型、标本以及实验、参观等,如利用火柴棒来帮助一年级学生学习算数。
2.D【解析】课堂教学情境的特征主要有:基于生活;注重形象性;体现学科特点;内含问题;融入情感。
3.C【解析】对比性原则不属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其他三项均是教学创设的基本原则。
4.B【解析】题干体现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原则。
5.D【解析】诱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
6.A【解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这是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7.B【解析】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
8.D【解析】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这就是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9.A【解析】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0.B【解析】l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11.C【解析】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难以适应所有学生,而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12.A【解析】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当前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3.A【解析】根据上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课可以划分新授课和巩固课等。
14.B【解析】在古代教育中,教学组织的基本形式是个别教学,体现了古代教学速度慢、效率低的特点。
15.D【解析】班级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革新传统的以“教”为本的班级授课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班级授课制仍是我国小学采用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
16.A【解析】现场教学是教师组织学生到事情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17.C【解析】题干阐述的是复式教学,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8.C【解析】上述是对贝尔一兰喀斯特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阐述,又叫导生制。
19.D【解析】题干阐述的是道尔顿制的教学组织形式。
20.B【解析】外部分组,即取消按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
21.A【解析】内部分组,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小组。
22.C【解析】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别自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23.A【解析】题干是对教学策略含义的阐述。
24.D【解析】课堂教学策略的特征有:操作性、指向性、整体综合性、调控性、层次性、灵活性。
25.B【解析】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26.B【解析】题干是对讲授法含义的阐述。
27.B【解析】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一定的校外场所——自然界、生产现场和其他社会生活场所,使学生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研究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28.C【解析】讲授法容易造成“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效果,不利于因材施教。
29.B【解析】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的方法。
30.C【解析】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31.D【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演示法的概念。
32.A【解析】实习作业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与实践探究法容易混淆。实践探究法更侧重于运用实践的方法获取新的知识。
33.A【解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34.B【解析】课堂总结又称课堂结尾,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的几分钟时间内,师生共同对课堂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行总结。
35.D【解析】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并非可有可无。
36.A【解析】课堂总结主要体现在知识点总结、方法总结和对学生的评价上。
37.C【解析】课堂总结应是言简意赅的,教师在课堂结尾只需抓住本堂课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要简明扼要。
38.C【解析】在教学时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教材中所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在伟大人物的传奇故事中感悟,在充满激情的诗歌中陶冶,在情感体验中自觉地意识到培养良好道德、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这就是激励情感式。
39.A【解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是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环境中,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
40.B【解析】采用经验导入能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回忆,自然地导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41.A【解析】直接导入是指教师上课伊始直接阐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自然有效地导向教学内容。题干中张老师的导入方法就是直接导人。
42.D【解析】D项不属于教师教学导入行为的原则。
43.A【解析】疏导提问是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带有搭台阶性质的问题。
44.D【解析】以上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所突出的标准。
45.D【解析】结课的功能有:条理化、系统化功能;巩固强化功能;激趣开智功能;教学过渡功能。
二、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我觉得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值得。这是因为: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我们的责任就是要细心呵护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花了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出“大自然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教师这样的处理真正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而且学生在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科学的乐趣,提高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长此以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2.【参考答案】
(1)课堂总结是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系统归纳和总结。通常是对一节课所授知识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进行线条式的梳理,以使学生在已学知识和认知的基础上,理清头绪,把握重点。课堂总结是一节课教学的最后环节,它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检验,是一堂课的点睛之笔。
(2)该教师主要运用的课堂总结方法是总结概括式。为了使学生对课堂所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可以用简单明了、准确简练的语言和图表等方法,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知识的脉络与主线,深化主题,强化重点,明确关键性知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形成条理,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3.【参考答案】
(1)这一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径: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从生活出发达到科学观察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
(2)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①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②教学策略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也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③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④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⑤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报考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⑥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人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
4.【参考答案】
(1)以上材料是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的。
(2)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探索、思考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材料中教师先提出问题,使学生做好心理准备,认真听课,以便解决该问题。
5.【参考答案】
(1)徐老师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教学机智,正确运用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的基础上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并且促进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首先,徐老师通过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充分尊重学生,实现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用一种温和亲切又不失机智的方式纠正了丁丁的问题行为。
其次,徐老师通过创设情境来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创设了一个活动情境让丁丁参与进来,以纠正其问题行为,并维护了课堂的有序进行。
(2)课堂问题行为是指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教师要减少和控制问题行为,确保课堂活动有序而有效地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教学策略着手:
首先,运用先人为主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这一点可以通过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和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等方式进行。
其次,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这一策略的运用一是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问题行为,比如,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替代强化等方式;二是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如暗示、创设情境、转移注意和消退等方式。
最后,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转变要坚持奖励多于惩罚原则、一致性原则和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原则。

特别推荐:教师资格高频考点速记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交流区(点图快速加群)233网校-教师资格3群(教师群:378498923) 微信号:lxhlxh233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