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幼儿模拟试题>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学前儿童发展》章节习题:婴幼儿的发展

来源:233网校 2015年8月7日

第一章 婴幼儿的发展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婴幼儿的发展是婴儿发展和幼儿发展的统称,是人发展最关键、最迅速的时期。
2.A【解析】人生第一年称婴儿期或乳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婴儿期主要包括新生儿期、婴儿早期和婴儿晚期。
3.A【解析】幼儿发展是幼儿教师选择教育教学内容最主要的依据。幼儿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4.C【解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不是等速前进的,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速度就越快,这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5.C【解析】转折期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幼儿在心理发展的转折期会表现出各种反抗或执拗现象。
6.A【解析】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程度的重要标志。
7.B【解析】转折期是指在幼儿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出现的心理发展在短时期内急剧变化的时期。
8.D【解析】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9.D【解析】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难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10.D【解析】适合幼儿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适合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既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性,又符合幼儿现有的认知经验范畴,使幼儿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努力能够达到。
1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敏感期的内涵。
12.A【解析】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第一,遗传为婴幼儿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第二,遗传奠定了婴幼儿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13.D【解析】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14.A【解析】成熟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和水平,是用来指导儿童发展过程的机制,也是影响婴幼儿发展的生物因素之一。疾病、营养和药物都属于胎内环境。
15.A【解析】环境,特别是教育,在个体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16.A【解析】题干是对儿童的主观能动性的描述。儿童的发展,除了受生物、家庭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外,还取决于其自身的能动性。这是决定儿童发展方向与发展水平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17.C【解析】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地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及感情的总和。它对学前儿童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养方式。
18.B【解析】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或动力。离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环境和教育这个外因或外部矛盾就无法起作用或不能很好地起作用。
19.B【解析】抓握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如果试图拿走,他会抓得更紧。
20.D【解析】题干所述为巴宾斯基反射。达尔文反射:又称抓握反射,触摸婴儿的手掌时,他就会紧握拳头。莫罗反射:又名惊跳反射,这是一种全身动作,在婴儿仰躺着的时候看得最清楚。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放松时,他会打哈欠。
21.D【解析】抓握反射是新生儿的特征。
22.A【解析】幼儿早期是指1~3周岁阶段,这两年中幼儿的身体发育比第一年稍慢,2岁以后,体重增加更慢,也很不均匀。
23.D【解析】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这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从不齐全到齐全的趋势。
24.B【解析】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高速不均衡的过程。
25.A【解析】0~1岁是儿童心理发展最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26.C【解析】4~5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了手眼协调的动作,即看见东西能抓住它,也就是说眼睛控制手的活动,并把手准确地伸向物体所在的方位,可以作为婴幼儿手眼协调的重要标志。
27.C【解析】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表现了听觉,“会去找妈妈”与视觉有关。
28.B【解析】“童言无忌”符合儿童年龄的特征。
29.B【解析】重复连锁动作是半岁到一周岁婴儿的身体动作迅速发展的表现之一。
30.B【解析】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儿童心理具备了以下特点: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活动;有了自我意识。
31.D【解析】幼儿中期(4~5岁)心理发展的特征: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逐渐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独立组织游戏活动。
32.B【解析】幼儿晚期(5~6岁)心理发展的特征:学习的兴趣开始提高;抽象思维开始萌芽;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33.B【解析】由于幼儿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辨别对方的左右比较困难。所以,教师面对幼儿做示范动作时,要做“镜面示范”,如要对面站立的儿童举起右手,教师自己要举起左手;或者举出具体的事物说明,如说“伸出拿匙的那只手”,不要生硬地说“左右”,避免引起混乱。
34.C【解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35.B【解析】人的生长发育的第一个突增期是在2岁以前,第二个突增期是青春发育期,以后增长速度减慢,直至发育成熟。
36.A【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近远规律是指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肩和腿部的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
37.C【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整体动作发展到局部动作;从上部动作发展到下部动作;从粗大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从中央部分动作发展到边缘部分动作;从无意动作发展到有意动作。
38.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无有规律(从无意到有意)。
39.A【解析】儿童的直立行走是在无意动作基础上产生的,但是有有意动作的成分;儿童身体动作发展的趋势是抬头、翻身、坐、爬、行走。
40.C【解析】大小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如走、跑、跳、踢、走平衡等,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
41.D【解析】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称为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42.C【解析】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格塞尔提出“成熟势力说”,认为在没有达到生理成熟水平之前,训练儿童去学习和掌握某种技能,效果是欠佳的,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43.D【解析】格塞尔认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44.A【解析】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45.C【解析】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个人不可能觉察的心理现象。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最低级、最简单的因素,包括以性为中心的本能冲动以及出生之后的各种欲望。
46.C【解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力量,本我追求快乐,自我面对现实,超我则追求完美,所以其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47.B【解析】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婴儿期(0~1.5岁)面临的基本冲突是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48.A【解析】霍尔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斯金纳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吴伟士和施太伦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
49.B【解析】高尔顿和格塞尔是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吴伟士是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
50.A【解析】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是环境决定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51.C【解析】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强化,他认为人类的学习是在做出某种行为后,受到环境或教育的某种强化而形成的。
52.D【解析】消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53.C【解析】孩子哭闹属于不好的行为,母亲呈现令孩子厌恶的刺激来抑制这种行为,属于惩罚。
54.A【解析】观察学习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来的。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55.C【解析】题干阐述的是替代强化的含义。替代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56.C【解析】“警示”教育是观察者通过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属于替代强化。
57.D【解析】根据替代性强化原理,当儿童发觉“坏人”通常不能得到好的下场时,为了避免这种不良后果,自己也会远离破坏性行为。
58.A【解析】皮亚杰认为,思维的本质是适应。儿童心理的发展就是通过儿童心理或行为图式,在环境影响下不断通过同化、顺应达到平衡过程,从而使儿童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59.D【解析】平衡化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皮亚杰认为平衡化是发展的基本因素,它甚至是协调其他三种因素的必要因素。
60.A【解析】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
61.D【解析】前运算阶段(2~7岁)的特征是不守恒、不可逆、泛灵论和以自我为中心。
62.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的特征是守恒、可逆、去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虽然外形发生改变,但其特有属性不变。
63.B【解析】在前运算阶段,表象或内化了的感知或动作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要作用,词的功能开始出现,使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扩大了儿童生活和心理活动的范围。
64.B【解析】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65.A【解析】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依据是幼儿教师了解幼儿的最主要目的。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这一概念是由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学生独立活动时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即通过教学获得的潜力。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要求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看到他们仍处于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而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参考答案】
(1)从简单到复杂。①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出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②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是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暖昧到分化和明确。
(2)从具体到抽象。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在整个幼儿阶段,一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发展并不明显,但到5~6岁时,幼儿开始出现了抽象思维的萌芽,如能根据概念对事物进行一定的分类。
(3)从被动到主动。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的活动,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②从主动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儿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3.【参考答案】
(1)从上至下(首尾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
(2)由近而远(近远规律)。儿童的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最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
(3)由粗到细(大小规律)。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即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
(4)从无意到有意(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5)由整体到局部(由整体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
4.【参考答案】
1~3岁儿童处于幼儿前期,这时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表现在儿童在这时期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具体特征表现在:
(1)学会直立行走;
(2)开始使用工具;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4)自我意识开始萌芽。
5.【参考答案】
(1)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其中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他还认为,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发展方向的原则;②相互交织的原则;③机能不对称的原则;④个体成熟的原则;
⑤自我调节的原则。
(2)教育启示:
①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②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③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起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④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每个孩子都具有个别差异性,性格上具有特殊性,不是别人的复制品。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可变性、可指引性,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新的个体,具备可发展的潜能,有待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均衡性,每个孩子发展的速度不一样,有的幼儿发展速度慢,有的幼儿发展速度快。
(2)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幼儿的不同之处,发现每个幼儿的闪光点,不要过早地给幼儿贴上标签,限制幼儿的发展,抹杀幼儿的发展潜能,要从内心深处真正接纳幼儿,针对幼儿的特殊性给予每个幼儿适宜的指导。
2.【参考答案】
(1)基尼的缺陷说明“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儿童心理发展是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可能;而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提供了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现实性,特别是幼儿期亲子关系对儿童一生的心理发展起基础和奠基作用,如果没有社会环境及教育的作用,儿童不可能形成成人的心理。
(2)这是因为儿童各种心理的发展存在关键期。关键期是某种心理活动、机能在某个阶段发展最迅速、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在此时期适时对儿童进行正确教育,儿童心理发展很快;如果失去了时机,可能会使以后的教育非常困难或造成终生障碍。3岁前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错过了这一关键期,以后语言的发展就很困难。
3.【参考答案】
(1)我觉得琪琪父母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适当开展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游戏对于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说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②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游戏可以丰富、深化幼儿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幼儿消极情感的疏导。
③游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因为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能力都能得到充分表现,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还可以发展其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3)根据案例所提供的情况,小薇所在幼儿园对小班儿童进行识字教育,并不符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对于语言教育来说,整个幼儿期主要是发展儿童的口头言语能力,并且培养其对书面言语的兴趣。让小班幼儿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识字,必然会减少其游戏和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身心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琪琪所在幼儿园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发展,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其父母完全不必为此而担心。
4.【参考答案】
(1)对问题的认识:
幼儿的很多行为源于模仿,因此,两个幼儿用一只手拖住椅背或者把椅背夹在腋下,如果不及时进行组织教育,这种不安全的行为就会被其他幼儿模仿。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也是影响幼儿的重要因素,幼儿出现这样的行为可能也与幼儿的家庭有关,因此,幼儿园要与家庭合作才能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2)对问题的解决:
①教师可以以自身的行为做示范,用两只手搬椅子,轻拿轻放,为幼儿做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
②设计“如果你是小椅子”的角色游戏,让儿童想象自己是小椅子,被人一只手拖拽会有什么感受。培养儿童爱护物品的观念。
③随机指导和提醒,帮助幼儿矫正行为。
④家园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别推荐:教师资格高频考点速记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交流区(点图快速加群)233网校-教师资格3群(教师群:378498923) 微信号:lxhlxh233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