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改革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2.A【解析】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课程的现代化问题。
3.C【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2001年颁布施行。
4.A【解析】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5.A【解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的课程。
6.B【解析】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缘于对分科教育缺陷的批判。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减少分科教育的缺陷,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之一。
7.B【解析】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8.B【解析】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9.B【解释】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10.B【解析】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A【解析】教学的目标是由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组成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观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科技发达背景下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12.C【解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对学与教的情感体验、态度形成、价值观的体现。学校文化建设和学科文化建设正是为了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13.C【解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要注重课程的综合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社会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14.D【解析】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理念可以概括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预示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转型。
15.C【解析】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6.B【解析】教学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我们首先应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
17.B【解析】我国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目的是要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18.A【解析】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19.C【解析】新课改对教材管理有三方面的要求: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材质量;严格审定制度。
20.A【解析】新课改对课程评价的要求是: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21.A【解析】世界课程改革是从一元化走向多元化。“国际理解教育”体现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多元主义价值观。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1)课程目标。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课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合作能力。
(5)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6)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2.【参考答案】
(1)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完美融合。
(2)稳固和加强基础教育,由“双基”教育向“四基”教育转变。
(3)加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促进课程人文性和科学性的融合。
(4)注重课程的综合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化,减少分科教育的缺陷。
(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6)课程的生活化和社会化、法制化和民主化。
3.【参考答案】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4.【参考答案】
国家教育部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5.【参考答案】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4)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是学业评价的一种形式,应遵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不同的考试目的和性质,确定考试方法和考试结果的处理,考试的内容要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和难题的现象。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在上述案例中,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其原因是李老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1)李老师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即突出了评价的激励与调控的功能,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身价值。
(2)体现了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即重视评价者的主体性与评价对个性发展的建构作用。
(3)体现评价标准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
(4)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李老师潜移默化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评价进入学生发展的进程之中。
2.【参考答案】
(1)材料中老师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此教师持有“静态的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一味只从教材出发,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易于挫伤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各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要求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的课堂。新课程认为,教学是课堂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3.【参考答案】
(1)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个性品质不同,甚至差别很大,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程时,充分注意学生的不同需求,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使每个学生在课程的实施中都能够获得发展。
(2)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推荐:教师资格高频考点速记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交流区(点图快速加群):(教师群:378498923) 微信号:lxhlxh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