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中学模拟试题>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章节习题:教师心理健康

来源:233网校 2015年10月2日
第四章教师心理健康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角色所规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代表社会的一种理想期望,也称为理想角色。如社会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学高身正、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期望。
2.D【解析】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将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是罗森塔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即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3.A【解析】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教师角色态度报考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4.A【解析】教师主要的职业心理特征有:认知特征,即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人格特征,即教师的职业信念、教师的性格特点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理解;行为特征,即教师行为的明确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5.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认知能力的特征,它包括观察力、思维和注意力特征。
6.B【解析】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7.A【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8.D【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
9.C【解析】在整个教学能力结构中,教师认知能力是基础,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而教学监控能力是关键。
10.B【解析】教学归因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和推测,这种解释和推测所获得的观念必然影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故本题选B。
11.D【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和指导,从而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李老师较高的教学效能感。
12.C【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13.D【解析】教师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14.A【解析】本题考查“师爱”,其特点主要包括广泛性、无私性和教育性。
15.D【解析】材料是说自己的言行对于他人的影响,教师应该为人师表,做好表率,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6.B【解析】教师劳动具有连续性、创新性、长期性、示范性等特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7.C【解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它既指专业素质各个方面(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一起成长,也指某个方面有步骤和阶段性的成长过程。
18.B【解析】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教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这一阶段属于关注学生阶段。
19.D【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20.C【解析】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长的第三阶段,而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21.B【解析】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以学生为中心并有预见性。
22.C【解析】专家型教师常常用导入式引出要讲的教学内容。
23.B【解析】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成长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
24.B【解析】认知偏差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由于认知过程出现失误而做出的错误认识、错误判断和错误评价。题干中教师模糊了对学生的认识,认为“一好百好”或者“一无是处”,是光环效应的表现。
25.B【解析】自律是指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依靠发自内心的信念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正是教师的自律行为。
26.B【解析】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专断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导方式。
27.B【解析】关注生存阶段的老师一般都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与学生、同事、领导的关系。因此,这位教师处于关注生存阶段。
28.C【解析】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绪耗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张老师目前的状态属于情绪耗竭。
29.C【解析】教师职业倦怠的不良影响包括:教学效果下降;人际关系紧张;造成自我身心伤害。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期望角色。期望角色是指社会或团体对某一特定角色所规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代表社会的一种理想期望,也称为理想角色。
(2)领悟角色。领悟角色是指人们根据对期望角色的理解所形成的观念中的角色模式。
(3)实践角色。实践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实际扮演的角色,它受领悟角色的指导与制约,但有时由于受社会环境、个人素质及水平的影响,实践角色很难达到领悟角色的水平层次,更难达到期望角色的水平层次。
2.【参考答案】
(1)自我调适。自我调适是指教师主体通过主观努力满足角色需要,弄清期望角色的真正含义,掌握社会规范的精确要求,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角色技能,从而自如、高效地完成角色义务和职责。
(2)社会调适。社会调适是指调整社会为个人所提供的角色地位,提出新的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条件的角色期望,或改善条件,以创造一个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
3.【参考答案】
(1)教学认知能力。这主要包括观察力特征、思维特征和注意力特征。
(2)教学操作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其水平高低主要看他们是如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积极思考、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它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
(3)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参考答案】
(1)“师爱”始于对学生的了解。
(2)“师爱”表现为尊重学生。
(3)“师爱”信任并寄希望于学生。
5.【参考答案】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会因材施教。
6.【参考答案】
(1)情绪高涨:对工作与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
(2)心理困惑: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育教学开始显得轻松,有的因学生成绩产生困惑。
(3)反思求解:逐步分化为技能型、知识型、合格型教师。
(4)心理倦怠:表现出疲惫、无奈、倦怠等负面行为。
(5)情绪回归:关注自我发展,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更好的条件。
(6)心理愉悦:专家型教师,渴望理解与沟通。
7.【参考答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8.【参考答案】
(1)能积极地悦纳自己。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
(3)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5)较高的自我调适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9.【参考答案】
(1)角色冲突。几种不同甚至完全对立的角色期望同时出现,个体产生矛盾、困惑心理。
(2)认知偏差。认知过程中出现失误,产生错误判断。
(3)职业枯竭。教师无法应付过度要求,产生身心耗竭状态。
10.【参考答案】
(1)个体积极地自我调适。主要包括:观念改变;有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归因方式;有合理的饮食和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2)组织有效的干预。组织干预的思路就是通过削减过度的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明确工作任务、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来防止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3)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维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进行合理的定位。
三、材料分析题
1.【参考答案】
(1)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独白”式的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往往忽视学生的“学”。改革后的教学要求教师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和情感的启迪。而且,相互作用的对话本身就是优秀教学的标志。该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站在一个权威的角度直接给出教学要点,而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这是“教学即对话”的生动体现。谈话法要求对话双方的民主性、平等性和互动性,而且对话内容应具有建构意义。
(2)教师在教学谈话中的角色首先是引导者,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发挥积极性,主动探究教学内容;教师是平等对话者,只有在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学生才会明白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课堂必须具有组织性,教师的组织者身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是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教学知识和课程知识及时提出正确的决策;教师还应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者,还要通过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2.【参考答案】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教师要精心设计班级发展的目标。在实现班集体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在目标制订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使他们的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相一致;要采取各种具体措施促进目标的实现,如各种激励或奖励措施。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都会有一批团结在教师周围的积极分子,他们是带动全班同学实现集体发展目标的核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应该把对积极分子的使用与培养结合起来。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班集体的正常秩序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班集体的正常秩序包括必要的规章制度、共同的生活准则以及一定的活动纪律。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教师在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力争把活动的开展过程变成教育学生的过程。
(5)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愿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此外,班主任要引导非正式群体成为班集体的积极力量。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有三点要求:第一,班主任要了解非正式群体组织的特点;第二,认识非正式群体组织的作用;第三,加强教育和引导。
3.【参考答案】
(1)这位班主任虽然做到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但方法不甚得当。贯彻因材施教原则要求:第一,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标准的统一;第二,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这位班主任虽然对学生特点进行了了解,却没能据此给予适当的辅导。
 (2)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此,老师只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没有针对智力做专门的培养。
(3)这位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权利与义务的有关规定。教师要更多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其品德、智力等的全面发展;学校方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家长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特别推荐: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章节难易分析 各科题型强化练习 章节考题猜想

网校课程:想快速通关,怎样让备考才万无一失?233网校教师资格讲师带你告别盲目备考,轻松掌握考点!零基础VIP班,不过免费重学!赶紧报名吧!点击免费试听>>

学习交流:微信jiaoshi_233 | QQ群 | 手机APP下载一手全掌握 加入我们,分享学习乐趣!

相关阅读

ʦʸ֤ѧϰ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