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教师:“为什么说鸡、鸭、猪是动物?”
学生:“因为它们都会叫。”
教师:“对吗?蚯蚓不会叫,可它也是动物啊!”
学生:“蚯蚓会爬。会爬、会走的生物都叫动物。”
教师:“鱼不会爬,也不会走,只会在水里游泳;鸟会飞,可它们不是动物吗?”
学生:“它们是动物,因为它们都会活动,能活动的生物叫作动物。”
教师:“对了,能活动的生物叫动物。可是飞机会飞,它是不是动物?”
学生:“飞机自己不会飞,是人开的,它没有生命,是人造的,不是动物。”
教师:“对了,能自己活动的生物才是动物。”
问题:
(1)分析论述上述课堂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原则。(10分)
(2)贯彻该原则有哪些要求?(8分)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动物的定义,而是不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提出与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的问题,形成一条由问题(或问题组)构成的教学主线,使学生进入有意义的自主学习的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对“动物”这一概念的理解,并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最后让学生掌握了“动物”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有: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发扬教学民主。
31.材料:
初三学生小然由于父母工作变动,经常转校。这次转校后,教她的有一位博学多才、风趣幽默、风度翩翩的男老师。小然对老师产生了爱慕之情,心想遇见这么好的老师不好好学习会对不起老师的,于是她在这位老师所教的科目上狠下功夫,但是成绩并不理想。之后小然见到这位老师就紧张,但又总是想见这位老师,最终陷入了不能自拔的地步,荒废了学业。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小然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9分)
(2)针对小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9分)
(2)首先,针对初中生的特点,心理健康辅导老师要把小然当作“成年人”与小然沟通,让小然了解到她对男老师产生这样的爱慕之情是正常现象,但不合时宜。鼓励小然多与同学交流,尽快融入新的班集体。
其次,学习动机的产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被激发出来的,小然的父母经常换工作,小然经常转学,造成她的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她渴求从老师的身上获得这种满足感,因此她努力学习该老师所教授的科目。但因动机的不正确造成了成绩并不理想。
针对动机的不正确,老师要培养小然的内部动机,即对知识、学习本身感兴趣,同时,可以布置一些符合小然学习水平的学习任务,提高她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好的情绪体验。最终把为别人学或为引起别人注意的学习动机。转变成为自己学习、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学习。
微信扫码下面二维码进入教师资格微信学习群。
备考推荐:历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热点推荐:教师资格证试题库
零基础如何备考?233网校零基础取证班购课即送教材,5大基础班级教学,给您备考指路,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