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用的浸出方法
1.煎煮法
指药材加水煮沸,去渣取汁的一种方法。取适宜的药材,切碎或粉碎成粉,加水使药材浸没,浸泡适宜时间后加热至沸,保持微沸浸出一定时间,分离煎出液,药渣依法煎出2~3次,收集各次煎出液,离心或沉降过滤分离异物,低温浓缩至规定浓度,再制成各种制剂。以乙醇为浸出溶剂时,应采用回流法以免乙醇损失,同时也有利于安全生产。
本法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均稳定的药材。此法简单易行,能煎出大部分有效成分,但煎出液中杂质较多,对精制带来不便,且容易霉变、腐败。一些不耐热及挥发性成分在煎煮过程中易被破坏或挥发而损失。
【相关链接】影响煎煮效果的因素
2.浸渍法
浸渍法是将药材用适宜的溶剂在常温或温热条件下浸泡,使其有效成分被浸出的一种方法。取适当粉碎的药材,置于有盖容器中,溶剂适量,密盖,时时振摇,在常温暗处浸渍3~5天或规定时间,倾取上清液,滤过,压榨残渣,合并滤液和压榨液,静置24h,滤过即得。
浸渍法适用于带黏性的药材、无组织结构的药材、新鲜及易于膨胀的药材的浸取,尤其适用于有效成分遇热易挥发或易破坏的药材。但操作时间较长,浸出溶剂用量较大,且往往浸出效率差,有效成分不易完全浸出。故不适用于贵重药材和有效成分含量低的药材浸取以及浓度较高的制剂的制备。
3.渗漉法
渗漉法将药材粉末装于渗漉器内,浸出溶剂从渗漉器上部添加,溶剂渗过药材层往下流动过程中浸出的方法。当溶媒渗过药粉时,由于浸液比重大而向下移动,上层的溶剂或稀浸液置换其位置,形成了良好的浓度差,使扩散能较好地自然进行。故浸出效果优于浸渍法,而且也省略了浸液分离的时间和操作。
该法适用于有毒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较低或贵重药材的浸出,以及高浓度浸出制剂的制备。但渗漉法对药材粗细及工艺技术要求较高,掌握不好会影响浸出效果。一般的渗漉工艺如下:
(1)药材粉碎。药材渗漉前应适当粉碎。但药材过细,溶剂流动阻力大,易造成堵塞;也不宜太粗,否则不易压紧,减少了药粉与溶剂的接触面,降低浸出效果。一般用中等粉或粗的粉即可。
(2)药粉润湿。药粉在装器前一定要先加规定量的溶剂润湿,并密闭放置一段时间,使粉末充分膨胀,以免在器内膨胀,造成药粉过紧或上浮,使渗漉不均匀。一般每1000 g药粉约用600~800 ml溶剂润湿,放置15min至6h即可。
(3)装器。取适量脱脂棉,用浸出液润湿后,轻轻垫铺在渗漉器的底部,然后将已润湿膨胀的药粉分次装入渗漉器内,每次投入后均匀压平。装完后,用滤纸或纱布将上面覆盖,并放入一些洁净的玻璃珠或小石块等重物,以防止加溶剂时药粉浮起。
(4)排气。先打开渗漉器下部浸出液出口的活塞,从上部加入溶剂尽量排除药材间隙的空气,待气体排尽漉液自出口流出时,关闭活塞,并加溶剂至高出药粉面数厘米,加盖放置浸渍24~48h,使溶剂充分渗透扩散,即可打开渗漉器出口进行渗漉。
(5)静置浸渍。药材中可溶性成分的溶解需相当时间。在一定情况下,物质扩散的量是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渗漉前应浸渍一段时间,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并扩散,这样能使最初漉液中成分含量最多,并能尽量发挥溶剂的使用效率。
(6)渗漉。浸渍一定时间后,即可打开出口进行渗漉,要控制渗漉的速度,漉速太快,则有效成分来不及充分渗出和扩散,漉出液浓度低,耗用溶剂多;漉速太慢则影响设备利用率和产量。除另有规定外,药典规定一般以1000 g药材时流出1~3 ml/min为慢漉,3~5 ml/min为快漉。
(7)漉液的收集和提取。制剂种类不同,漉液的收集和处理是不同的。
【相关链接】有关浸出制剂渗漉液的处理
4.回流法
回流法将粉碎后的药材装入圆底烧瓶内,添加溶剂至盖过药材,浸泡一定时间,在水浴中加热,回流浸出至规定时间,滤出回流液,添加新溶剂再回流2~3次,合并各次回流液,回收溶剂,所得浓缩液再按需要进一步处理。
5.循环回流浸出法
本法又称索氏提取法,常用索氏提取器,反复浸出多次的回流法,适用于药材中有效成分在溶剂中不溶解或药材质地坚硬不易浸出时,为了能用少量溶剂,力求在大量药材中充分浸出其有效成分,可采用此法。该法加热浸出时,热溶剂能连续进入浸出器与药材接触浸出,使浸出过程始终保持着固液两相最大的浓度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