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使子宫肌弛缓,并降低子宫肌对垂体后叶所产生的催产素的敏感性,抑制子宫活动,使胎儿安全生长。临床常用黄体酮治疗先兆和习惯性流产,也可减缓子宫痉挛性收缩引起的痛经。
(3)可抑制垂体前叶黄体生成素(LH)的分泌,从而抑制卵巢的排卵过程。与雌激素配合用于避孕。
(4)在雌激素刺激乳腺导管增长的基础上,孕激素可使乳腺腺泡发育,为哺乳作用准备。
(5)排卵后,孕激素分泌增多,使基础体温升高0.5度左右,维持到月经来潮前才开始下降。
(6)有对抗醛固酮的作用,从而促进钠、氯排泄,起利尿作用。
主要用于:先兆性流产与习惯性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闭经、调经、子宫内膜腺癌和避孕等。
注意:19-去甲基睾丸酮类有一定雄激素作用,持久应用可致女性胎儿男性化。
(二)雄激素:
天然雄激素主要为睾丸酮。男性主要由睾丸分泌,肾上腺皮质次之;女性主要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卵巢次之。
睾丸酮不仅具有雄激素作用,还有显著的蛋白质同化作用,人工合成的某些衍生物,雄激素作用弱,同化作用强,称为同化激素。
主要制剂有:睾丸酮(素)、甲基睾丸酮(素)、丙酸睾丸酮(素)、苯乙酸睾丸酮(素)、环戊丙酸睾丸酮(素)、去氢甲基睾丸酮(素)、苯丙酸诺龙、癸酸诺龙、康力龙、康复龙等。()()()
作用:(1)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2)可抑制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素(FSH)。可减少卵巢分泌雌激素。又可对抗雌激素的作用。
(3)雄激素或同化激素具有明显的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作用(同化作用),能增长肌肉增加体重,同时减少蛋白质分解(异化作用),降低氮质血症。
(4)骨髓功能低下时,大剂量可刺激骨髓造血机能,使红细胞和白细胞增加,特别是红细胞生成较快。
(5)雄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对水、钠的再吸收,也有保钙、磷的作用。
主要用于:无睾症(先天或后天)、类无睾症(睾丸功能不全)、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乳腺癌、虚弱性病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病人。
注意:长期应用可引起女性男性化;男性睾丸萎缩、精子生成受抑制;对肝脏有一定毒性;孕妇及前列腺癌病人忌用。
六、避孕药
(一)主要抑制排卵的药物:
卵巢的产卵和排卵作用及内分泌功能都直接受下丘脑-垂体系统调节。垂体前叶分泌的卵泡刺激素能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成熟卵泡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排卵。外源性雌激素通过负反馈抑制卵泡刺激素的分泌,从而抑制卵泡的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外源性孕激素则能抑制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抑制排卵过程。雌孕激素协同抑制排卵过程,避孕效果可达99%以上。
本类药根据作用时间分为:
1、短效口服避孕药:从月经周期第5天起,每晚服一片,连服22日,不可间断。一般停药后2-4天来月经,若停药7天仍来月经,则开始服下一周期药物。
2、长效口服避孕药:从月经来潮第5天服一片,以后每隔28-30服一片。
3、长效注射避孕药:如复方己酸孕酮,于月经周期第5天深部肌注2支,以后每隔28或于每次月经周期第11-12天注射一支,如未来月经,仍应按期给药,不可间断。
(二)主要阻碍受精的药物:
1、低剂量孕激素:如炔诺酮等,可能使宫颈粘液变少而稠厚,不利于精子穿透和营养,阻碍受精过程。但效果略低于前类,且不规则出血发生率较高。
2、外用避孕药:具有较强杀精子作用,一般制成胶冻、片剂或栓剂等。常用的有苯乙酸汞、苯硝酸汞、孟苯醇醚等。无明显不良反应。
(三)主要干扰孕卵着床的药物:
1、双炔失碳酯(53抗孕片):每次性生活后立即服用一片。主要是使子宫内膜腺体发育转化受抑制,不利于着床;此外还有抑制排卵作用。效果可达99%,不良反应较轻。
2、甲地孕酮(探亲避孕片1号):为孕激素避孕药,作用环节包括抑制排卵、使宫颈粘液变少而稠、抑制子宫内膜腺体发育转化等。此外还有加速孕卵运行的作用,使孕卵提前到达子宫,而此时的子宫内膜腺体发育、转化尚未成熟,不利于着床。当日中午、晚上各服1片,以后每晚服1片,结束次日再服1片。效果良好,不良反应更小。
3、炔诺酮:较大剂量时,无论在排卵前、排卵期或排卵后服用,均能抑制子宫内膜腺体发育转化和分泌,不利于孕卵着床。尚可抑制排卵。效果较好,少数有轻度早孕反应。当晚起每晚服1片,超过14片后,接着服1或2号口服避孕片。
(四)主要影响子宫和胎盘功能的药物:
1、前列腺素(PGE、PGEa、PGE2a):对各期妊娠子宫均有收缩作用。8周内妊娠对PG很敏感,分娩前也是,可用于引产。月经过期2-7天者,将PG定时置入阴道中,成功率90%以上。
2、天花粉:为瓜蒌块根。对胎盘滋养叶细胞有特异性损害作用,使滋养叶细胞变性、坏死、阻断胎盘血循环而导致胎儿死亡而娩出。用于中期妊娠、死胎及过期孕妇的引产。
(五)男性节育药:
棉酚:为棉花根、茎、种子中所含黄色酚类物质。可使睾丸曲细精管萎缩,精子数量减少直至无精子。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有效率99.98%。个别有肝损害。
(六)免疫避孕疫苗:
1、抗激素避孕疫苗:由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其b-亚单位和多种多肽片断(羧基端37肽)制备,在体内可产生抗黄体抗体。但不影响垂体功能。但个体差异较大。动物试验中,使猴黄体期缩短,多次交配未能怀孕。
2、抗精子避孕疫苗:系乳酸脱氢酶。为在精子发生过程中形成,定位于精子中、尾部,具有组织专一性(不干扰其它器官),对雌性,可阻碍受精;对雄性能诱发无精子。 其免疫效应是封闭受精和抗体诱发精子凝集和制动作用,而达到不孕效果。目前约80%有效。
3、抗卵子避孕疫苗:如分离纯化的猪卵透明带抗原,可能的作用是:溶解或封闭获得精子的受体,使精子失活;与抗体反应,在透明带外表而形成致密沉淀层,使酶不起作用,起到阻止、破坏和干扰精卵结合的作用;干扰卵膜的脱壳过程,阻止受精卵着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