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药的应用
中药的应用包括配伍、用药禁忌、剂量和用法等内容。
第一节 配伍
一、含义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
二、目的
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除单行外,论述的是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共有七种情况,故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1、单行:
2、相须
3、相使:
4、相畏:
5、相杀:
6、相恶:。
7、相反: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二)君臣佐使
1、含义
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原则,是七情配伍的发展。
2、内容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主药。
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其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于主药有毒,或药性峻烈须加以制约者,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这两 种一般称为"正佐"法;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 象。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等。
第二节 用药禁忌
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另外还有证候禁忌。
一、配伍禁忌
是对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
十八反诸药: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乌头反贝母、栝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 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 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顺逆,炮槛炙膊莫相依。
二、妊娠用药禁忌
凡能损害胎元或可引起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禁忌。
按药性和毒性的强弱一般分禁用和慎用。
禁用药一般毒性强、药性猛,属于绝对禁用,如巴豆、牵牛子、水蛭、土元、麝香、三棱、莪术、大戟、甘遂、芫花、商陆、水银、雄黄等。
慎用药要根据病情慎重选择,要注意用量和时间,一般包括活血祛瘀、行气破滞、攻下通肠及辛热滑利等药,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大黄、枳实、附子等。
三、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服 药时的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称食忌,俗称忌口。一般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粘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肠刺 激,或助热,助升散,以及敛邪等不良作用。具体病症具体应用。如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烈性酒;肝阳上亢,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热 助阳之品,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和辛辣刺激之品等。
第三节 剂量
一、含义
剂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二、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现在临床处方中草药的用量,是以旧制一斤十六两计算的。它们的简写方法如下:
1 斤=16两=160钱
1两=30克
1钱=3克
1分=0.3克
1厘=0.03克
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1、药物的性质性能:
2、用药方法:
3、患者的情况:
4、因时、因地制宜
第四节 煎服法
(一)中药煎煮法
1.煎煮器具以陶瓷器皿中的砂锅为好。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
2.煎前浸泡提前浸泡的时间,一般以30~60分钟为宜,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还可延长。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可短些,以免腐败变质;冬天气温低,浸泡时间宜长。浸泡药材的用水,以常温或温水(25℃~50℃)为宜,忌用沸开水。
3.煎煮用水现在一般认为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河水、湖水、井水、泉水及池溏水都可以作为煎药用水。
4.煎煮火候及时间 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发散药及芳香性药物,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 煮10~15分钟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补益药,一般宜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5.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至少应煎两次。对质地厚重或滋润的补益药等可煎三次或更多。
6.应绞渣取汁 药液滤出后,应将吸附有药液的药滓放入双层纱布或透水性能较好的原色棉布中包好,待稍凉后,加压绞取药滓中所吸附的药液。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煮后都会吸附 一定药液,而已溶入药液中的有效成会可能被药渣再吸附,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分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 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7.特殊煎煮法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由于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入药方法也不同。
(1)先煎 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磁石、牡蛎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10-15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等,久煎可降低毒性,也宜先煎后再入它药同煎,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 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破坏而不耐久煎的药物,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它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物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
(3)包煎 蒲黄、海金沙等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另煎 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宜另煎频频灌服或再与其它药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 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以及饴糖、蜂蜜,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7)煎汤代水:灶心土
(二)服药方法
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除受到剂型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服药时间、服药的多少、服药的冷热等服药方法有关。
1.服药时间
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病情需要及药物特性来确定。
空腹服: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均无食物,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能迅速进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故驱虫药、攻峻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宜空腹服。
饭前服:饭前胃中空虚,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滋补药宜饭前服。
饭后服: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可减少对胃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抗风湿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睡前服:如安神药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药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晚间服一次药。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
不拘时服:急性病则不拘时服。
2.服药多少及次数
一般疾病服药,多采用每日1剂,每剂分早晚2服或早中晚3服,每服药液量大约为200~250毫升,病情急重者,可每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有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药力较强的如发汗药、泻下药时,服药应适可而止,以得汗、得下为度,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正气。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中成药根据剂型不同及要求可给予片、丸、粒、克等单位药物服用,小儿根据要求和年龄酌情减量。
3.服药冷热 汤药多宜温服。如治寒证用热药,宜于热服。特别是辛温发汗解表药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不仅药宜热服,服药后还需温覆取汗。治热病所用寒药,如热在胃肠,患者欲冷饮者可凉服;如热在其它脏腑,患者不欲冷饮者,寒药仍以温服为宜。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
另外,中药剂型种类多样,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药的剂型等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一般丸剂、片剂、胶囊、滴丸等用白开水送服,祛寒药可用姜汤送服,祛风湿 药宜用黄酒送服,以助药力;散剂、丹剂、膏剂、细丸以及某些贵重细料药,可用白开水或汤药冲服或含服;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先服少量姜汁,亦可先嚼少许生姜片 或橘皮,预防呕吐,汤药应浓煎少量多次服用;婴幼儿、危重病人,可将药调化后喂服,对于神志不清、昏迷、破伤风及其它不能进食者可行鼻饲法将药液或中成药调成药液注入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