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蜜炙的目的是:①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②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③缓和药性;④矫味和消除副作用。
22.蜜炙的操作方法有:
①先拌蜜后炒法:取定量的炼蜜,加适量的开水稀释,再与药物拌匀,放置闷润,使蜜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然后将药物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松散不粘手时,取出摊晾,凉后及时收贮。此法一般药材都可采用。
②先炒药后加蜜法:先将药物置于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时,再加入已稀释的炼蜜,迅速翻动,使蜜与药物拌匀,炒至松散不粘手时,取出摊凉,凉后及时收贮。此法适用于质地致密,蜂蜜不易被吸收的药物,如百合等。这些药物先炒后失去部分水分,质地略变酥脆,蜜则容易被吸收。
蜜炙药物所用炼蜜用量应视药材的性质而定。一般质地疏松、纤维多的药物用蜜量宜大;质地坚实、粘性较强、油分较重的药物用蜜量宜小。
通常为每100kg药物,用炼蜜25kg左右。
23.蜜炙药物注意事项:①炼蜜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溢出锅外或焦化。此外;若蜂蜜过于粘稠,可加适量开水稀释。②蜜炙所用的炼蜜不可过老,否则粘性太强,不易与药物拌匀。③蜜炙时,火力一定要小,多用文火,以免蜂蜜焦化糊锅。加热的时间可稍长,要尽量将水分除去,避免药物发霉。④蜜炙药物须凉后密闭贮存,以免吸潮发粘或发酵变质。
24.炼蜜分三种,即嫩蜜、中蜜、老蜜。炮制一般用嫩蜜,少用中蜜,不用老蜜。其炼制方法是:将蜂蜜置于锅中,加热至沸后,用适宜的筛网滤去死蜂及杂质,然后继续加热,保持微沸,除去泡沫和上浮蜡质,至起鱼眼泡,色泽无明显变化,用手捻之较生蜜粘性较强,即可迅速出锅。嫩蜜炼制温度为105℃~115℃,嫩蜜的含水量在20%以上。
蜂蜜虽言性平,实则生用性偏凉,能清解毒;熟则性偏温,以补脾气、润肺燥之力胜。所以蜜炙的蜜要炼制。
25.①酒酥蛤蚧色稍黄,质较脆,微有酒气;②油酥蛤蚧色稍黄,质较脆,具香酥气。
26.将动物类药物块或短节,置火上加热,用油脂涂布,加热烘烤,待油脂渗入药内后,再涂再烤,反复操作,直至药物质地酥脆,晾凉或粉碎。
五、问答题
1.答:炙法与加辅料炒法在操作方法上基本相似,均加入辅料加热拌炒。加辅料炒法使用固体辅料,掩埋翻炒使药物受热均匀或粘附表面共同人药;而炙法则是用液体辅料,拌匀闷润使辅料渗入药物内部发挥作用。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一般用中火或武火,在锅内翻炒时间较短,药物表面颜色变黄或加深;炙法所用温度较低,一般用文火,在锅内翻炒时间稍长,以药物炒干为宜。“炒者取芳香之性”,以缓性为主;“炙者取中和之性”,以增效为主。
2.答:(1)改变药性,引药上行: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性本沉降下行,多用于清中、下焦湿热。酒炙后不但能缓和寒性,免伤脾胃阳气,并可借酒升提之力引药上行,而能清上焦邪热。如大黄、黄连、黄柏等。(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酒制能改变药物组织的物理状态,有利于成分的浸润、溶解、置换、扩散与溶出过程的进行,即可产生某些“助溶”作用,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率。临床上常用的一些活血祛瘀、通络药多用酒炙,一方面使酒与药物协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而增 强疗效。如当归、川芎、桑枝等。(3)矫臭去腥:一些具有腥气的动物类药物,经酒炙后可除去或减弱腥臭气。如乌梢蛇、蕲蛇、河车等。
3.答:即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一定量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晾凉。此法适用于质地较坚实的根及根茎类药物,如黄连、川芎、白芍等。酒炙法的操作方法,一般多采用先拌酒后炒药法,因先炒药后加酒拌炒的方法不易使酒渗入药物内部,加热翻炒时,酒易迅速挥发,所以除个别药物适用此法外,大多数药物均适用先拌酒闷润至完全吸收后用温火炒干的炮制方法。
4.答:(1)黄连: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筛去碎屑;或用时捣碎。(2)酒黄连:取黄连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黄酒12.5kg.(3)姜黄连:取黄连片,用姜汁拌匀,稍闷润,待姜汁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生姜12.5kg或干姜4kg,绞汁或煎汁。(4)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取汁去渣,煎液与黄连片拌匀,稍闷润,待药液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每100kg黄连片,用吴茱萸10kg.
黄连性味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如用于治热毒壅盛、高热烦躁及痈疽疔疮的黄连解毒汤(《正宗》);治气血两燔的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治热痢泄泻的白头翁汤(《伤寒论》)。酒炙黄连能引药上行,缓其寒性,善清头目之火。如用于治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的黄连天花粉丸(《准绳》)。姜炙黄连缓和其苦寒之性,并增强止呕作用,如用于治湿热中阻、胃失和降、呕吐、泄泻的香姜散(《准绳》);治脘胁疼痛、嗳气吞酸、大便热结的萸连丸;大黄炭则分别为生大黄的 1.9倍和2.8倍左右。
研究表明,酒炒大黄泻下效力比生品降低30%,熟大黄(酒炖)、清宁片降低 95%,大黄炭无泻下作用;炮制对大黄解热作用无明显影响;大黄生品、制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菌种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敏感。不同炮制品抑菌活性各有特点,酒炒与酒炖大黄保持了与生品相近的抑菌效力,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抑制作用较好。其他炮制品如醋炒大黄、石灰炒大黄及大黄炭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但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仍保持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熟大黄尚具有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以热压制品作用最显著),以及对小鼠流感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作用,镇痛、镇静作用,降尿素氮作用等。生大黄的主要副作用是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而熟大黄在应用中,则无上述消化道不适反应,说明适宜的炮制程度可消除这一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