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中级会计师考试>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习笔记

2007年中级《财务管理》考试大纲(三)

来源:233网校 2007年3月31日
三、成本控制的其他方法

  (一)作业成本控制

  作业成本控制,又称作业成本法(简称ABC二法),是以作业为基础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的方法。其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间接成本的发生。作业是产品和间接成本的纽带。

  在作业成本法下,将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都视为产品消耗作业而付出的代价。对于直接费用的确认和分配,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一样,但对于间接费用的分配,则与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在作业成本法下,间接费用分配的对象不再是产品,而是作业。分配时,首先根据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将资源耗费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去;然后再将上述分配给作业中心的成本按照各自的成本动因,根据作业的耗用数量分配到各产品中。作业成本法下,对于不同的作业中心,由于成本动因的不同,使得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也不同。

  (二)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持或提高产品质量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水平所产生的一切损失。

  1.质量成本的构成

  质量成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和检验成本;二是损失成本。

  预防和检验成本也是由两部分成本构成的:预防成本和检验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检验成本,是指为评估和检查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

  损失成本包括内部质量损失成本和外部质量损失成本两部分。内部质量损失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因质量问题而发生的损失成本,包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缺陷所造成的损失,以及为弥补这些缺陷而发生的各类费用支出。外部质量损失成本,是指产品销售以后,因产品质量缺陷而引起的一切费用支出。

  与质量有关的预防和检验成本以及损失成本是两类具有不同性质的成本。预防和检验成本属于不可避免成本,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这部分成本将会不断增大;损失成本则属于可避免成本,随着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这部分成本将逐渐降低。产品质量的高低通常以产品的合格率来表示。

  2.质量成本控制程序

  (1)确定最优质量成本,并以此作为质量成本控制的总目标;

  (2)建立健全质量成本管理的组织体系;

  (3)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4)计算和分析质量成本差异。

  3.最佳质量成本模型

  确定最优质量成本的方法可参考合理比例法进行。合理比例法是根据质量成本各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从而找出质量水平的适宜区域。

  (三)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也称使用成本,是用户为取得并实现所需产品或劳务的功能所付出的代价。

  1.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内容

  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原始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两部分。原始成本包括设计成本、开发成本和生产成本;运行维护成本指售后的与使用该产品有关的消耗成本及维修成本、保养成本等。

  2.生产者角度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从生产者的角度出发,就是一切为用户着想,千方百计降低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减少用户的支出,从而达到扩大销量,争取更多用户,增加利润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于生产者而言,控制寿命周期成本只是促销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像产品成本控制那样是纯粹为了控制成本。

  3.使用者角度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

  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就是在决定是否购买某一产品时,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售价,而且还要考虑该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采用的分析方法有两种:一是购买时,要求厂家提供使用寿命周期成本的资料,比较不同厂家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成本,取其较低者;二是将发生在使用期内不同时点上的运行维护成本分别折算成现值,计算出可供选择产品的现值成本,然后进行比较,取其较低者。

  (四)利用ERP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结合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手段的管理平台。

  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资源、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资源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以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1.采购成本

  利用ERP控制采购成本,就是要把整个采购过程公开化、透明化、制度化。利用计算机网络,把不同供应商的报价收集在一起,企业的领导者很容易地调出同一产品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同时,建立起对不同供应商的同一产品的质量统计分析。由企业的检验部门、技术部门、供应部门做质量检验。

  2.生产成本

  利用ERP控制生产过程的成本,目前大多数ERP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主要是控制废品率、次品率和物料的耗费。首先,对于控制废品率先要设定一个废品率,要有一个计划指标,如果实际废品率在计划成本控制之下,则符合要求。而控制次品率的方式就是利用ERP明确哪个人在哪个时间段生产了哪批产品,以明确该生产者的责任,加强责任心。其次,是利用ERP控制物料耗用。有了物料需求计划,各个环节都有详细的物料清单,对于将要生产多少产品,需要多少原料很明确,可以有效地避免生产环节的物料浪费。

  3.库存成本

  利用ERP可以解决从原材料库存、半成品库存到产成品库存整个库存环节的成本控制问题。有了ERP,只使得及时生产系统在生产环节和库存管理的应用成为可能。

  4.销售成本

  利用ERP进行销售成本控制也遵循了计划和控制的原则。利用ERP不仅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应收账款,还可以对销售网络中各网点的库存结构进行报考管理。

  5.生产环节的资金运作

  生产环节的资金运作也可利用ERP进行管理。利用ERP,只可以较好地确定在什么时间购进什么原材料或产品,使得提前的时间刚好够用,并且所支付利息的时间尽量缩短。

  总之,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分阶段、分级别地使用ERP工具。即使不能达到零库存的境界,至少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控制成本。

  第十二章 财务分析与业绩评价被过滤广告

  [基本要求]

  (一)掌握财务分析的含义、内容及其局限性

  (二)掌握财务分析方法的种类、含义、原理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掌握分析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与方法

  (四)掌握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的应用

  (五)熟悉财务综合指标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六)熟悉业绩评价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综合评价报告

  (七)了解沃尔比重评分法的含义和基本原理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一、财务分析的意义

  财务分析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他相关资料为主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评价和剖析,反映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利弊得失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改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和优化经济决策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

  财务分析是评价财务状况、衡量经营业绩的重要依据;是挖掘潜力、改进工作、实现理财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实施投资决策的重要步骤。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信息的需求者主要包括企业所有者、企业债权人、企业经营决策者和政府等。不同主体出于不同的利益考虑,对财务分析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要求。企业所有者作为投资人,关心其资本的保值和增值状况,因此较为重视企业获利能力指标。

  企业债权人因不能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享,首先关注的是其投资的安全性,因此更重视企业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经营决策者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方面,包括运营能力、偿债能力、获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地了解和掌握。

  政府兼具多重身份,既是宏观经济管理者,又是国有企业的所有者和重要的市场参与者,因此政府对企业财务分析的关注点因所具身份不同而异。

  总的来看,财务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偿债能力分析、运营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和发展能力分析,四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财务分析的局限性

  财务分析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其中,资料来源的局限性包括数据缺乏可比性、缺乏可靠性和存在滞后性等。

  第二节 财务分析的方法

  一、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水平分析法,是通过对比两期或连续数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确定其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和幅度,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或经营成果的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

  趋势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和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三种方式。

  (一)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

  这种方法是指将不同时期财务报告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比较,直接观察其增减变动情况及变动幅度,考察其发展趋势,预测其发展前景。不同时期财务指标的比较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定基报考比率

  定基报考比率,是以某一时期的数额为固定的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报考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2.环比报考比率

  环比报考比率,是以每一分析期的前期数额为基期数额而计算出来的报考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二)会计报表的比较

  这是指将连续数期的会计报表的金额并列起来,比较其相同指标的增减变动金额和幅度,据以判断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

  会计报表的比较,具体包括资产负债表比较、利润表比较和现金流量表比较等。

  (三)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

  这种方法是在会计报表比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以会计报表中的某个总体指标作为100%,再计算出其各组成项目占该总体指标的百分比,从而比较各个项目百分比的增减变动,以此来判断有关财务活动的变化趋势。

  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所对比指标的计算口径必须一致;第二,应剔除偶发性项目的影响;第三,应运用例外原则对某项有显著变动的指标做重点分析。

  二、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各种比率指标来确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方法。比率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三类。

  (一)构成比率

  构成比率又称结构比率,是某项财务指标的各组成部分数值占总体数值的百分比,反映部分与总体的关系。利用构成比率,可以考察总体中某个部分的形成和安排是否合理,以便协调各项财务活动。其计算公式为: 
   
   (二)效率比率

  效率比率,是某项财务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比率,反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利用效率比率指标,可以进行得失比较,考察经营成果,评价经济效益。

  (三)相关比率

  相关比率,是以某个项目和与其有关但又不同的项目加以对比所得的比率,反映有关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利用相关比率指标,可以考察企业相互关联的业务安排得是否合理,以保障经营活动顺畅进行。

  采用比率分析法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比项目的相关性;第二,对比口径的一致性;第三.衡量标准的科学性。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依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从数量上确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出发点在于,当有若干因素对分析指标发生影响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因素分析法具体有两种: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

  (一)连环替代法

  连环替代法,是将分析指标分解为各个可以计量的因素,并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比较值(通常即实际值)替代基准值(通常即标准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二)差额分析法

  差额分析法是连环替代法的一种简化形式,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采用因素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因素分解的关联性;第二,因素替代的顺序性;第三,顺序替代的连环性;第四,计算结果的假定性。

  第三节 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到期债务(包括本息)的能力。偿债能力指标包括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短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及时足额偿还的保证程度,是衡量企业当期财务能力(尤其是流动资产变现能力)的重要标志。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三项。

  1.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它表明企业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保证,反映企业用可在短期内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一般情况下,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流动比率的下限为100%,而流动比率等于200%时较为适当。流动比率过低,表明企业可能难以按期偿还债务。流动比率过高,表明企业流动资产占用较多,会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和企业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获利能力。

  2.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其中,速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减去变现能力较差且不稳定的存货、预付账款、待摊费用等后的余额。其计算公式为: 
   
   一般情况下,速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速动比率等于100%时较为适当。速动比率小于100%,表明企业面临很大的偿债风险。速动比率大于100%,表明企业会因现金及应收账款占用过多而增加企业的机会成本。

  3.现金流动负债比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

  (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长期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长期负债的能力。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或有负债比率、已获利息倍数和带息负债比率五项。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又称负债比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对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率越小,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保守的观点认为资产负债率不应高于50%,而国际上通常认为资产负债率等于60%时较为适当。从债权人来说,该指标越小越好,这样企业偿债越有保证。从企业所有者来说,该指标过小表明企业对财务杠杆利用不够。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应当将偿债能力指标与获利能力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2.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也称资本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一般情况下,产权比率越低,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产权比率与资产负债率对评价偿债能力的作用基本相同,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资产负债率侧重于分析债务偿付安全性的物质保障程度;产权比率则侧重于揭示财务结构的稳健程度以及自有资金对偿债风险的承受能力。

  3.或有负债比率

  或有负债比率,是指企业或有负债总额对所有者权益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或有负债总额=已贴现商业承兑汇票金额+对外担保金额+未决诉讼、未决仲裁金额(除贴现与担保引起的诉讼或仲裁)+其他或有负债金额

  4.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是指企业一定时期息税前利润与利息支出的比率,反映了获利能力对债务偿付的保障程度。其中,息税前利润总额指利润总额与利息支出的合计数,利息支出指实际支出的借款利息、债券利息等。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 
   
   息税前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一般情况下,已获利息倍数越高,说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越强。国际上通常认为,该指标为3时较为适当,从长期来看至少应大于L

  5.带息负债比率

  带息负债比率,是指企业某一时点的带息负债总额与负债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负债中带息负债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未来的偿债(尤其是偿还利息)压力。其计算公式如下: 
   
   带息负债总额=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应付利息

相关阅读
最近直播往期直播

下载APP看直播

登录

新用户注册领取课程礼包

立即注册
扫一扫,立即下载
意见反馈 返回顶部